作為潮汕先賢最早下南洋落足的地點之一,英殖民地政府在檳榔嶼第一任總督法蘭西斯.萊特最先踏足的地點,擁有至少超過一個世紀曆史的威南阿曼島,至今仍保留著傳統漁村的濃濃風土人情味道。
從峇都交灣峇都姆桑碼頭乘船,前往距離16海哩的阿曼島,就在阿曼島漁民碼頭周圍,停泊著一艘艘的漁船,彰顯著這個島的傳統漁村性質。
在這裏,沒有汽車、沒有摩哆,是天然的“無煙島”,一切靠的是雙腳;如果遊客嫌走的累,還是可以向島民租借自行車,踩踏自行車遍島漫遊。

沿著羊腸小道,盡是一間間馬來高腳屋或板磚屋,屋旁一棵棵高大的面包果樹挺立生長。如果來的正是時候,便有幸可見面包果樹上結果累累,一顆顆碩大呈綠色的面包果,迎風晃蕩。

面包果肉飽滿厚實,略帶甜味,島民會把面包果切成一片片煎炸,或製作成面包果酥片,售賣給遊客,口感上是外酥內嫩,就像炸番薯片一樣,很容易飽。
當然,還有一種吃法,是島民自家拿來招待貴賓的傳統吃法,即新鮮椰漿煮面包果甜品,味道甜美,椰漿味香濃。
據說,阿曼島的面包果如此出名,是因為土質肥沃,長出的面包果比其他地方的美味。所以,遊客們,有機會可要品嚐。
島上有三大百年曆史景點,即1817年建的百年清真寺、1890年種的百年面包果樹及1789年發現泉眼後建設的百年黃金水井,值得遊客去拍照“打卡”。

當中,這棵百年面包果樹是於1890年由島上一位老師所種,被當局證實是全馬最老的面包果樹,樹身高大油綠,至今仍“老當益壯”,果實累累,沒有“斷產”。
就不知這百年面包果樹的果實,是否比其他樹的面包果來得美味呢?
說起黃金水井的由來,根據水井旁的石碑記載,1789年有島民在該處發現泉眼,決定深掘為井供島民們使用。豈料,他用鋤頭挖到一半,意外掘到一個硬物,他睜眼一看,竟是一個金罐。他嚇了一跳,趕緊告訴其他人,沒想到大家到場察看,卻發現金罐已不見,現場隻有呈黃色的石頭。
此事被英殖民地政府所知,馬上下令島民掘地,以便挖出傳言的“黃金”,運回英國“化驗”。不過,在發現所謂的“黃金”,其實是黃色的石頭時,英殖民地政府便在島民挖到2.5公尺深時下令停止挖掘。
這個傳說為當地島民津津樂道,真假難辨,不過這口黃金水井卻有個特別之處,它位於海邊,卻不曾混入鹹水,水質依然保持淡水,讓人嘖嘖稱奇。

從馬來甘榜走到黃金水井一帶,遊客得沿著海岸線,步行走過一段小徑,曲徑通幽,可以漫步而行。

根據記者觀察,海水近幾個月變得比以往清澈見底。
從阿曼島民眾會堂旁的道路直走,可前往阿曼島有名的象牙灣,從高空俯視下來,象牙灣呈月牙型,因為沙灘鋪滿白色的蚶殼,遠遠看去很潔白,連接著阿曼島和隔壁的哥東島。

哥東島還沒正式開發,一片叢林荒野,實際上早期是有人居住,哥東島上至今仍保存砲台等遺跡,隻是被叢林淹沒。
攜家帶口的遊客,準備小鏟子及小桶,一家人在象牙灣的沙灘上野餐或戲水,也可以挖貝類、釣魚或撒網捕魚,享受親子樂。

在黃金水井的不遠處,也設有營地供學校、團體組織或民眾搭帳篷露營;不想野外露營又想在阿曼島過夜的遊客遊客,島上有不少民宿,遊客可向島民租借民宿過夜。
提到阿曼島美食特產,除了面包果之外,當然也少不了島上的特產峇拉煎、鹹魚,以及最重要的蝦面(Mee Udang)。

由於峇拉煎和鹹魚是島民的業餘副業,產量不多,要購買峇拉煎和鹹魚,可以在阿曼島碼頭出口一間小賣部購買。
遊客們中午肚子餓的話,島上有兩間餐館供應美味的蝦面,一間是碼頭外左側方向直走可抵達的水上餐館,這間餐館除了蝦面,也論斤售賣鮮魚鮮蝦、螃蟹、蝦蛄、螺貝類等,選擇較多,遊客可以挑選購買後交給餐館烹調,也可以帶回家自煮。

另一間賣蝦面的餐館則坐落在甘榜中央,業者所賣的蝦面亦很美味,與前一間的相比之下,也不遑多讓,價廉物美。
當然,遊客也可在碼頭旁的餐館吃飯,活生生的遊水魚、螃蟹等海鮮,供遊客選擇。

乘搭客船的船費,是每人7令吉,從峇都姆桑碼頭出發的最早船次是早上9時開始,最後一趟回程船次是傍晚7時,遊客們可別玩的忘了時間,錯過最後一趟船次哦。
報導/攝影:陳繡郿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