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槟城看见老上海 一片红屋瓦叫人好感动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首页
  • 告别式
  • 中国报 CPTV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在槟城看见老上海 一片红屋瓦叫人好感动

    (槟城14日讯)在槟城惊见老上海,历史影像学家、旅行家、职业摄影师尔冬强直呼“太感动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鸟瞰乔治市的一片红屋瓦,尔冬强宛如看到了80年代还未城市改造运动的上海。

    “当时的上海城市也是一片红屋瓦,想不到我会在槟城看到80年代的上海。”

    他接受《中国报》专访时,如是分享。

    尔冬强这次是在槟城进行数月的口述历史工作,之后著作成《尔冬强与槟榔屿108位华裔》。

    他是在新春期间到槟城开始采集资料,至今已在槟城待了2个月,这段期间他发现在槟州,华人的文化竟然奇迹般相对的比中国更完整的保留下来。

    “中国变迁,许多传统文化也流失,但是我却在槟城看到许多文化都被保留了下来,比如一些行业在中国已经少见,其中是神料店。”

    尔冬强通过图册与口述历史,为城市做记录。

    他说,槟城对中华文化的保留对全球华人而言,是一种精神上的原乡,就是对传统文化完整保存下来的另一种家乡。

    “槟城不大,但是文化很多元和丰富。槟城华社呈现出文化的多元性,如语言、文字、宗教、籍贯、美食。”


    摄影/剪接:纪允贤

    保留传统否象征落后?他反问是不是全世界的衣食住行、娱乐、生活、吃饭都在广场解决?是不是全世界都要这种模式生活?

    “当然这也没错。但作为休闲、要提升生活质量的人,肯定不能仅仅这样而已。如果小店都被消灭了,这个城市还有什么味道和特点?如果我要逛广场,我就不必飞来槟城,我可以去新加坡或其他城市。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点。”

    他坦言,槟州有数条名街也商业化,但庆幸还有保留了传统的街。

    尔冬强感觉太多东西消失了,所以展开口述历史的工作。

    保留普通人生活 比修复老屋重要

    “修复活化老房子很重要,但保留普通人的生活更重要!”

    尔冬强强调,生活的记忆是非常重要,比如要有当铺、神料店、打铁店等,这才反映了完整的社会现象。

    “如果将老屋翻新了,里面却换人另一批人做商业运作,就只有2种最大可能性,不是咖啡馆就是旅馆。

    “这样就变成很单一,这两样东西在全世界都不缺乏。”

    他说,城市的一些记忆来自老行业,一些行业还是有生命力的。所以他最反对当寿命还在时,就让它死走进棺材。

    “这些人、这些行业就是活着的博物馆,可是为何我们要让它们进入死的博物馆?”

    他指出,槟城模式是全世界独有,如传统咖啡店业者与小贩的配合,把咖啡店运作得好,这是很高的生存智慧。

    尔冬强透露,他想不到会在槟城看到80年代的上海。

    大量东西正在消失 出版口述历史系列

    尔冬强出版了不少口述历史的著作,以为他偏爱口述历史,岂料那是他的无奈。

    他说,出版口述历史系列,是因为大量的东西正在消失。

    “我曾经在出版《江南古镇》时,因认为朱家角太商业化,而把她排除在外,但我多年后重回朱家角发现她变化得更多。所以我就在哪里开了一间茶馆,访问了108名茶客,以口述历史方式出版了《口述历史:尔冬强和108位茶客》。”

    他指出,他在槟城进行口述历史的工作,其实也是在做传承的工作,因为槟城一些行业也在消失中,比如寿板店、三轮车、书店。

    他笑称,他在槟城找不到像样的书店,结果找资料只能去华堂图书馆,导致他有想要在槟城搞书店的念头。

    尔冬强在槟城待2个月,从槟城人的口中记录历史。
    尔冬强与《中国报》北马区经理林结凤交流。

    《尔冬强与槟榔屿108位华裔》 今年出版

    尔冬强透露,他的著作《尔冬强与槟榔屿108位华裔》已经筹备到七七八八,预计今年内就会出版,并在槟城推介。

    “我其实一边采集,一边整理,可能还需要250人左右,之后再筛选出108人,受访者的年龄层平均60岁。”

    问他下一本著作,他想写小说,甚至想把槟城当成小说的主人翁,因为当年中国人南来槟城的生活太丰富,太多故事可以写。

    “还有,槟城各族的融合,在而今纷乱的世界,很值得推广和珍贵。”

    尔冬强的《尔冬强与槟榔屿108位华裔》,有望在今年底出版,并在槟城推介。

    出版作品数十部

    尔冬强(Deke Erh)简介

    尔冬强,历史影像学家、旅行家、职业摄影家。从事专业摄影40年,曾任记者和编辑,以捕捉和记录文化变迁而见长,是中国最早具有独立精神的自由摄影家,也是最早在中国提出视觉文献概念的人,足迹遍布中国各省和世界各地,为这个多变的时代拍摄了大量的视觉文献,并独立出版大型画册《最后一瞥》、《上海法租界》、《上海ART DECO》、《东方巴黎建筑寻梦》《尔冬强和86位美国学校师生》、《鸟瞰上海》以及《中国民间艺术系列》、《上海史系列》、《近代通商口岸系列》、《口述历史系列》等作品数十部。长期以来致力于上海史、中国近代口岸城市史、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摄影考察和学术研究,在专题摄影和建筑摄影的领域成就突出,曾获美国建筑师协会等专业机构颁发的奖项,尔冬强的摄影成就曾被美国《时代周刊》等西方主流媒体多次报导,被西方媒体称之为学者型的摄影家。

    从2000年开始尔冬强多次自驾越野车横穿欧亚,深入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采访,2013 年开始用无动力帆船扬帆海上丝路,走遍第一岛链和南中国海的整个南洋地区,积累了大量一带一路的珍贵文献。是中国唯一完成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田野考察的人。

    多年来尔冬强还对上海的文化艺术贡献了一系列开拓性的创意,他创办的中国通出版社、汉源书店、汉源汇、尔冬强私人博物馆、尔冬强艺术中心、尔冬强丝绸之路视觉文献中心等,受到了社会的高度赞扬。

    2016年当选“光荣与力量——2016感动上海年度十大人物”。 2018年受聘为中国敦煌石窟保护基金会理事。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