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齋戒月,許多地方都有齋戒月市集,今年雙溪大年其中一個最大型的麗雅花園齋戒月市集,透過大年固體廢料管理機構有舉行食物回收試驗活動。
根據數據,這個市集每一天的回收量就平均為190公斤,包括了飲料和食品,當天賣不完的食物,就透過這個計劃的穿針引線,在當晚9時30分,轉送到大專給學生享用。
然而,另一邊廂,我看到一個中馬一帶,就有善心人士購買了食物要派發給街友,結果數量過多,導致被丟掉的食品更多。
兩個個案,出發點都是一片善意,但卻凸顯行善必須有好的管理和策劃,須有多方面考量,而不能為了做而做,否則隻是好心做壞事。
大年的齋戒月剩食轉送活動,需要一定的人力,包括收集、運載等等,以齋戒月這種短時間進行問題不大,但要長期進行,則需要投入更多人力付出。
不僅如此,剩食轉送活動也需要考量食安因素,有時候餐飲業者寧可把食物倒掉,乃是為了自保,因為他們擔憂若食用者不幸食物中毒,那麼業者就會成為箭靶。
除了轉送食物給有需要者,其實政府更重要的還是教育民眾,在購買食物時應該“量力而為”,需要多少就買多少,而不是吃不完才丟掉。
許多人會抱著一個心態,買多了吃不完還可以收在冰箱,隔天可以當早餐之類,但往往隔天就忘了這回事,這些多餘的食物,最終還是被丟入垃圾桶。
雙溪大年固體廢料管理機構此次的剩食回收活動,成效是不錯的,也實實在在協助學生減輕了經濟負擔,我樂見明年的齋戒月,會有更多市集參與,讓更多有需要群體得到溫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