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城29日訊)在浮羅山背騎摩哆賣面包30年的“面包叔叔”慕聶迪,他的大女兒入讀一華小並成為校內的首名印裔生時,卻遭到同學的“語言霸淩”。
這包括為她取花名“黑人牙膏”及“黑珍珠”等,讓她覺得難過。
目前在亞羅士打中央醫院任職醫生的大女兒拉芝美(29歲), 昨日與父親慕聶迪接受《中國報》專訪時,細訴這段往事。
“當時我有告知父母自己被同學‘欺負’,但父親卻告訴我,‘你黑不用緊,頭腦才是最重要的’,要我別理會別人,專注在自己的學業就好,父親就是如此傳達正能量給我。”


攝影/剪接:紀允賢
一旁的慕聶迪則說,他當時知道孩子在學校被“欺負”,雖然也覺得很心痛,但卻什麽也做不了,只能傳達正能量給孩子,要她專注學業,別理會別人。
不過,慕聶迪的二女兒姆妮琪達(25歲)及小兒子林格士(20歲)上小學的時候,就比較少遭受到“被欺負”,因為那時候他們的大姐已是校內的總學長,也是學校的模範生。
現年56歲的“面包叔叔” 慕聶迪在浮羅山背騎摩哆賣面包30年,每天靠著20多令吉收入,將孩子撫養成專業人士,大女兒是醫生、二女兒是律師,小兒子在國油大學(UTP)就讀工程係基礎課程,3名孩子從小在華小就讀,中學則在聖心中學。
別看“面包叔叔”如今兒女成才,他過去30年歲面對不少挑戰,談起當初差點無法為大女兒實現“醫生夢”過程時,還覺得很心痛,覺得虧欠女兒。


抵押房子為女兒湊學費
為了實現拉芝美一圓醫生夢,“面包叔叔”慕聶迪與太太當初決定抵押房子,為女兒湊學費!
拉芝美說,她3歲開始立誌當醫生,父母也很鼓勵她朝向醫生夢想,但當她考到好成績想繼續深造時,父母卻沒任何儲蓄,無法供她深造,讓她很生氣。
“我那時候覺得,父母要我用功唸書考取好成績,才能當醫生,但他們卻沒為我存學費,甚至還建議我去當老師。”

不過,她說,父母為實現其夢想,決定抵押房子湊學費給她,她也選擇最便宜醫學課程,到菲律賓唸書,學費是9萬令吉,若在本地深造,需28萬令吉。
慕聶迪說,那時他很後悔沒為女兒存學費,但他沒想到女兒很固執,從小到大的“醫生夢”沒改變,他甚至後悔當初給女兒很大期待。
“我們只能向親戚借錢湊學費給她,過後再將房子抵押後把錢還給親戚。”
他強調,儘管他貧窮,但卻不曾拖欠孩子的學費及補習費等,隻是在學校需要籌款時,他無法有多餘的錢捐助學校。
名校不一定好 用功唸書哪裡都一樣
慕聶迪的3名孩子,從小學到中學,都沒有踏出浮羅山背求學,唸書及補習都是在浮羅山背。

拉芝美說,她曾被檳華中學及協和中學錄取,弟弟也曾被鍾靈中學錄取,但當時父親認為在哪裡唸書都一樣,因此決定讓他們在浮羅山背聖心中學就讀。
“父親認為,所有的學校教的都是一樣的課程,名校未必就一定好,隻要自己有動力唸書,去到哪裡都一樣,因此決定就在浮羅山背唸中學。”
她說,母親對他們的學習過程很重視,會去打聽哪裡補習班好,然後將他們送去補習,但若是3個月後成績沒有進步,就會停止在有關地方補習。
孩子的夢想,父母都支持
“面包”叔叔的小兒子林格士最愛音樂,想當飛機師,儘管父母認為音樂在我國是沒有前途,但未阻止他去學習音樂,姐姐們也計劃存錢買鼓給弟弟。
目前就讀工程係的林格士說,他自小就想當飛機師,但父母已經抵押房子給姐姐唸書,無法再供他就讀飛航員課程,但若有機會可以加入飛航員課程,又不需要太高的學費,父母是很願意放手讓他去嚐試。
“我曾經去一家航空公司面試當空服員,累積經驗後可以去上飛航員課程,但因為我出了車禍而放棄了。”
另一方面,二女兒姆妮琪達是在檳城就讀倫敦的法律課程,目前在檳島一家律師樓實習。

懂中文 有優勢
不懂中文的“面包叔叔”曾遭華裔顧客作弄,教他對著另一個朋友喊‘豬母仔’(TuBoKia),而他則以為這是一句“稱讚詞”!

慕聶迪說,他有一些華裔顧客知道他不會中文,會故意作弄他,教導他粗口。
“有一次,有一個坐在我身邊的朋友叫我對著另一個朋友喊‘豬母仔’(TuBoKia),我以為是稱讚詞,喊了之後,對方問我知道是什麽意思,為什麽要這樣喊,我說是旁邊那個朋友教我的,結果對方很生氣的說這是粗口。”
他說,該名朋友詢問坐在他身邊的朋友為什麽要這樣,甚至還給了對方一拳,讓他覺得很震驚,也堅定了他要送孩子去華校的念頭。
拉芝美說,懂得中文讓她在與年長的華裔病人溝通時,會更容易明白,也能更體恤病人。
“有時候通過馬來文溝通,一些病人及家屬會表達不出他們的想法,但以中文溝通,就能更容易了解他們。”
打罵教育 成就孩子
母親的打罵教育奏效,孩子們很感謝母親嚴厲教導,才讓他們有今天的成就。
拉芝美說,她就讀1年級3個月後的首次考試,就考獲全滿分,包括中文考試也是滿分,是第1名,但母親也因此對她的要求高,不允許她退步,一定要保持水準,對弟弟妹妹也是有同樣的高要求。
“如果我們的成績退步,就會被打,我的同學們都知道我媽媽很嚴格,甚至有同學還擔憂我被打,說要去警局備桉。”
小兒子林格士也說,他性格較為頑皮,在學校若被老師打,他回家不敢向父母提起,因為說了還會挨罵,每年家長日是他最害怕時刻,因為擔心老師向父母投訴。
慕聶迪也說,其母親在世時,經常會向他投訴,指妻子一直打孩子,但最後看到孩子們有成就後,還會說妻子“打得好”。
“面包叔叔”暫不退休
慕聶迪的妻子薇拉瓦麗(56歲)說,他們結婚後,她就在家照顧及監督孩子學業,隻靠丈夫一個人賣麵包,每日賺取月25令吉收入。
“那時候家境貧窮,每天夥食就是蒜頭清湯、江魚仔及煎蛋,有時為省錢甚至煮1餐吃2天,能吃到咖哩雞是非常奢侈了。”

雖然如今女兒已出社會工作,但卻因為要供屋及小兒子的學費,“面包叔叔”目前暫未打算退休,隻是不再像以前每天做生意,如今是每星期做生意4天。
拉芝美也說,父親也是因為擔心浮羅山背人沒有面包吃,才會堅持要做生意賣面包。
她說,父母未出過國,她計劃帶父母到印度看看,但因為父親放不下家裡養的牛,因此她希望未來可以找到人幫忙看顧牛,她就能帶父母去旅行。
浮羅山背之光
“麵包叔叔“壁畫公開後,他們一家人收到很多祝福,同學都引以為榮,認為這是浮羅山背的驕傲。
姆妮琪達說,他們接獲不少親戚朋友的來電,也有不少網友通過面子書來與他們聯繫,有同學甚至告示他們,他們一家已成為浮羅山背的驕傲。
她說,這些關係的聯繫並不會對他們帶來任何困擾,他們的生活還是一樣,父親還是會去賣麵包。


浮羅山背區國會議員特別助理陳偉俊說,當初提議要畫壁畫時,他就建議要畫“面包叔叔”因為騎著摩哆賣麵包的慕?迪已成為浮羅山背的標誌(Icon)。
“我是認識慕聶迪的弟弟,在畫了壁畫後,我才知道原來慕聶迪的兒女是醫生及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