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城8日訊)蘇丹依德利斯師範大學教授拿督阿旺沙裏央認為,自漢朝開始的絲綢之路,至明朝時期,鄭和下西洋的遠航任務中,都不曾帶有殖民統治的意圖及行為,因此當今的“一帶一路”倡議,也必須遵循這項基本原則。
他說,一帶一路發展計劃,並不局限於經濟領域,在文化丶教育丶宗教等領域,也有直接影響,因此學術界必須保持敏感度,並確保各領域都能均衡發展,不被忽視。
他建議,學術界可以比較研究為方法論,積極研究價值體係丶哲學丶思想丶世界觀丶藝術丶語言丶建築等文明形式,從中尋找共同點,以促進兩國人民的相互理解及欣賞,其中他所建議的研究課題有伊斯蘭教及儒家思想丶中國與東南亞的伊斯蘭教丶中國與東南亞的多民族傳統文化丶外來因素在文化中的同化及影響,或中國文化商業及創。

他今早在“一帶一路對馬中經濟丶語言及文化發展的作用”國際論壇上,發表演說時,這麽說。
清華大學教授趙可金指出,一帶一路為中國提出的全球化方案,不但為沿線國家共享發展成果提供新機遇,也為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創造新條件。
他說,一帶一路自2013年提出理念到行動,如今已發展成國際合作,不但增進戰略互信,同時也凝聚國際共識,更是達到了“五通”,那就是政策溝通丶設施聯通丶貿易暢通丶資金融通及民心相通。

選擇一帶一路 有三原因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張勝軍說,各國會選擇“一帶一路”這個倡議,是因為一帶一路提倡去中心化丶去美國化及新多邊主義。
他說,一帶一路的去中心化,旨在讓各國自主發展,發揮優勢,不再像過去的單一化發展,而是希望展現百花齊放的現象,不需要任何一方去統領世界。
“去美國化則是很多發展中國家的想法,因為過去所主張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並不怎麽重視社會均衡發展,但一帶一路寄托著中國對未來世界想像力的總和,即世界將從單一的‘全球化世界’突圍,創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推行主權平等丶對話協商丶合作共贏丶交流互鑒丶綠色發展等理念。”
他指出,單邊主義為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將該國利益淩駕於他國及全球利益至上,以該國法律取代國際法,是新形勢下霸權主義的新變種。
“但中國不搞單邊主義,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曾說,多邊主義才是謀求各國協商及合作,尊重國家主權平等,社會平等,讓經濟發展不會失去活力的最佳方案。”

大馬應抓住機遇 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
中國駐檳總領事魯世巍指出,馬來西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也是中國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天然合作夥伴,且擁有曆史丶文化丶區位等獨特優勢。
“我期待北馬地區及馬來西亞社會各界,可抓住這個機遇,發揮優勢,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進程,為中馬友好合作,作出自己的貢獻。”
他說,中國目前已與逾130個國家及國際組織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協議,一帶一路的朋友圈也在不斷擴大中,可說是當今最受歡迎的公共產品及最大的國際合作平台。
“馬來西亞為最早響應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之一,也是早期收獲最多的國家之一,而在兩國領導人的戰略引領下,中馬共建一帶一路,也取得顯著結果。”
理大人文學院院長娜莉瑪教授致詞時說,該論壇可傳達正確信息予理大師生,讓大家共同認識及了解一帶一路的實際概念丶策略及所帶來的利益。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