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何總是這樣呢?當權者常常愛把政府大計劃報喜不報憂,隻告訴你大計劃帶來的好處,可是計劃帶來的弊端卻很含蓄的和人民躲迷藏。你發現到就承認,沒發現到就靜靜的讓它發生。
檳州自民聯(希盟)執政後的最大規模發展計劃,莫不如檳州交通大藍圖了。從一開始的海底隧道加3條大道(兩岸三通一檳城),到用南部填海來繳付的輕快鐵,再到將兩者2合1的最終版交通大藍圖,人民是越看越亂,亂到已經不懂得如何去爭取本身的權益。
要不是檳城論壇幫檳州人民看一大堆的環境評估報告,還不知有多少資料是要人民自己去發現。
而最近民政黨從福建公塚一則拾金的通知,赫然發現檳州交通大藍圖底下往敦林蒼祐大道的天德園大道計劃,受影響的不僅是活人,連死人也逃不掉,有10座墳墓會受到該大道計劃的影響。
後來首長辦公室(非首長本人)先發文告聲明,會有19個古墓受影響,其中8個需要遷墓;之後首長被媒體詢問時,指古墓受影響一事早已經放在環境評估報告,人們沒有關注,政府也無能為力。首長這番話言下之意是不是怪罪人民沒關注政策,待事情發生了才來吵?
人民確實必須要時時關注政策,才能捍衛本身的權益,可是要市井小民去讀厚厚且充滿術語的環境評估報告是不公平。如果說人民在這個方面需要負責,那麼透明施政的部分,州政府是否盡責?
請問,關於“峇都蘭樟福建公塚會受到大道計劃影響”的資訊,除了出現在環境評估報告中外,還有出現在哪個掌權者的口中?州政府期望人民會關注,州政府至少也要給“貼士”,而且這次“中到”無法說話的古墓,州政府希望誰去關注?
再問,另一個計劃即第一泛道大道路線將會有多少單位會受影響?這些資訊可有通過州議員、地方領袖通知受影響者?別告訴我地方領袖傳遞資訊能力有限。不妨就動用509時傳達“改朝換代”資訊的機製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