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业忙透了 友族家长反对 爪夷字教学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首页
  • 告别式
  • 中国报 CPTV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孩子学业忙透了 友族家长反对 爪夷字教学

    (亚罗士打8日讯) 孩子的学业都追不上了,那还有多余时间学爪夷字!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武吉茹嫩华小大部分友族家长,在四年级推行爪夷字单元教学课题上,呈交问卷表态鲜明立场,皆反对爪夷字教学。

    该校四年级这一班,仅有1名华裔学生,其余是3名巫裔,2名暹罗裔;除了1名巫裔家长还没交回问卷,其余家长皆签名反对校内爪夷字教学。

    (拍摄:陈爱娣)

    武吉茹嫩华小董事长刘鹤芝说,基于四年级学生只有6名,校方直接与家长见面,解译问卷内容,家长了解后也马上签名交回问卷。

    他说,仅有1名家长或许因工作忙,还没交上问卷。

    武吉茹嫩华小已有95年校史,该校友族学生比华裔多。

    刘鹤芝今午与吉北华校发展工委会成员进行交流后,在记者会上这么说。

    他说,多数家长是基于孩子学业已赶不上,尤其华文根基不好,有待加强,也没有多余的钱或时间载孩子到市区补习,全靠学校老师教导,所以直接拒绝让孩子在班上再学习爪夷字。

    黄吉和(右)与董家教理事到四年级班巡察,了解学生上课情况,右3为刘鹤芝。

    他说,况且,友族的孩子在晚间有额外上宗教课,已在学习爪夷文,家长都认为班上国文科节数有限,就让孩子专注学习语文科。

    刘鹤芝举例,以国文科来说,一周只有八堂课,学习时间有限。

    黄吉和(右起)、胡燕权、陈星球、刘鹤芝等交流华小事务,右校长魏丽君陪同。

    武吉茹嫩华小于1925年创校,至今已有95年校史,今年学校总学生人数约有51人,校内只有8名华裔学生,其余皆是友族。

    出席的吉北华校发展工委会主席黄吉和、副主席王蕙卿、理事黄南音、陈志萍及陈姿清;武吉茹嫩华小家教协会主席陈星彦、副主席罗振业,理事方永平、校家魏丽君,及董事部财政胡燕权等。

    武吉茹嫩华小以巫裔占多数,他们都在积极学华文。

    武吉茹嫩华小 无华裔新生

    华裔年轻人外迁,武吉茹嫩市镇如今已成了“老人村”,武吉茹嫩华小在近两年来,完全没有一年级的华裔新生报读。

    董事长刘鹤芝说,该校2019年和2020年的一年级新生,全是巫裔和暹罗裔学生。

    武吉茹嫩华小校园,保留着传统建筑物结构,校内可见友族学生出入,全校仅有8名华裔学生。

    “明年则有7名新生报读,分别是3名暹罗裔,3名巫裔,以及1名华裔。”

    刘鹤芝说,武吉茹嫩市镇,约有卅户华裔人家,但人口不及百人,而且多数是老人,当地居民主要从事树胶、棕油及稻田领域工作。

    他说,武吉茹嫩在四、五十年代,是繁荣市镇,有酒楼,茶楼及宗祠等,而今随着华裔人口外迁,已成了偏僻市镇。

    黄吉和(前右)为首率领下,与董家教成员走过许多级楼梯参观武吉茹嫩华小校园情况。

    他说,学校学生也从过去全盛期的150名,跌至现有51人。

    依赖老师教导孩子

    武吉茹嫩华小家长受教育不高,且住家距离市区远,校内的学生都没补习,教育重责全落在教师身上。

    刘鹤芝说,不像城市的孩子,需要补习,这里的孩子全都依赖学校老师教学。

    武吉茹嫩华小近两年来,已没接到一年级华裔新生报读。

    他说,镇上也没有补习中心,加上家长受教育不高,在家也没有额外为孩子温习功课,教师需付更多精神教育学生。

    吉北华校发展工委会主席黄吉和说,该会至今走访3所华小即吉北指南华小、爪拉尼浪高华华小及武吉茹嫩华小,都是以四年级友族学生占多数的微小,但令人感到惊讶,友族家长交出的问卷,多数反对爪夷字教学。

    他说,这是不错开端,证明家长也支持董总,尽管吉北区约卅多所华小的问卷还未交齐,相信反对占大部分。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