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村呷好料】 和云吞面是绝配 食客为辣椒鱿鱼 疯狂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首页
  • 告别式
  • 中国报 CPTV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新村呷好料】 和云吞面是绝配 食客为辣椒鱿鱼 疯狂

    (双溪大年15日讯)双溪拉兰新村是最靠近双溪大年的新村之一,驾车大概需要25分钟,这个新村与其他同新村不同之处是,村内只是住宅,而在村外的大街─拉也路,则云集咖啡店,当中的美食可说是“卧虎藏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许多大年人非常喜爱当地美食,尤其在周末,还会特地驾车前来寻美食。

    拉也路美食众多,但多数偏向于面食类,经营者是该新村村民。

    (拍摄:王伊敏)

    “新村呷好料”这回要介绍的是,两档经历3代之久的美食古早味云吞面,及咖哩饭,还有一家创新的纸包面。

    在拉也路的四宝茶餐室内,有一家经历3代人的古早味云吞面,云吞面内还加有自制的辣椒鱿鱼,非常受欢迎。

    干辣面加鱿鱼绝对是完美搭配,一口接一口停不下来。

    辣椒鱿鱼是老板洪佩兰的独门配方,与云吞面相搭就是绝配,也是当地最受欢迎的美食之一。

    许多顾客为辣椒鱿鱼疯狂,有者还特地过来,打包辣椒鱿鱼就回家与米饭搭配,因此老板经常准备的一大锅鱿鱼都提早卖完。

    这档的云吞面口味众多,有传统的云吞面丶干辣面丶油面及辣椒面,所有面条都是使用云吞面面条。

    许多顾客为这辣椒鱿鱼疯狂。
    洪佩兰经营面摊已有30年,是村内有名的美食。

    洪佩兰受访时说,她最热卖的是古早味云吞面,不论老人小孩都喜欢,年轻人则喜欢带有辣味的面类,如干辣面及辣椒面。

    她说,辣椒鱿鱼是跟着顾客喜爱自由加料,价格方面则是加料另计。

    洪佩兰是从姑姑那里接手云吞面,而姑姑则从家婆那接手。

    她说,现在其儿女也在协助打理面档,未来将会传给他们。

    张庆隆从小就是云吞面的常客,三不五时就过来光顾。

    传承3代咖哩饭

    在拉也路,有一檔已傳承三代人的著名咖哩飯,也是附近居民,從小吃到大的早餐之一。

    該檔咖哩飯的配料有長豆、包菜、豆蔔 、咖哩雞、馬鈴薯、雞蛋及江魚仔,份量非常足,如果覺得不夠,還可以另外加料。

    所有的配料都是老闆黃世文及太太李月貞親手準備,每日使用新鮮食材烹煮。

    咖哩饭配料非常足,可选择大或小份量。
    有名的咖哩饭,就在拉也路琼东咖啡店内。

    李月貞說,咖哩雞都是提前醃制,比較入味,而且只賣最嫩的部位雞腿肉,因此就算遲來的顧客,也不怕雞腿肉提前已被挑完。

    該咖哩飯另個吸引配料是江魚仔。這些江魚仔在油炸后,撒上自制的調味料后非常香,且還能保持長久的酥脆度,雖然已是咖哩飯的配料之一,但許多顧客還要求另外加料。

    没有椰浆的咖哩也很好吃。
    江鱼仔油炸后,加入自制调味料,酥脆度可维持非常久。

    李月貞強調,烹煮的咖哩汁並沒添加椰漿,只加入咖哩香料及醬料,味道就已經非常香濃,而辣度絕對是大眾可接受的辣味。

    她說,咖哩飯是早期最早售賣的食物,從家公及家婆經營時,就已經有賣咖哩飯,目前還有售賣其他麵食。

    “雖然我們賣的食物選擇多,但不會為了減輕工作,而重複使用剩下的湯汁及食材,有時賣不完的配料,都會自己吃或者給人,保證每日售賣的都是新鮮食物。”

    创新纸包面 越包越入味

    除了两档经历3代之久的美食,当地人也介绍,还有一家创新的纸包面。

    纸包面的面条是云吞面面条,之所以叫纸包面是因为把面煮好后,使用防油纸打包,而不是打包在一般的装面塑料袋。

    老板黄良荣说,纸包面可耐放长达8小时左右,即便放了一段时间后,面条也不会发涨,若想留隔天才食用,可以直接放入冰箱,食用时再加热即可。

    店外挂着横幅,方便顾客一眼就辨识。
    先把面条及食材在碗里搅拌均匀后,再放入防油纸内。

    纸包面的配料有叉烧丶猪油渣丶独特秘方酱汁及葱花,所有配料及面条包,在防油纸内越包越入味。

    黄良荣说,所有的食材都是早上才准备,保证新鲜,且不添加味精吃得放心。

    黄良荣对食材准备非常严格,且不添加味精。

    这档纸包面面食摊已经营业39年,去年自创出纸包面后,深受大众欢迎,尤其周末及公假人潮较多,顾客可至电预定,避免提早卖完白跑一趟。

    双溪拉兰新村背景

    提到双溪拉兰新村,必然记得林连登这名开拓功臣,他于1916年开辟双溪拉兰市区,之后从事各行业飞黄腾达后,对双溪拉兰经济发展及教育做出巨大贡献。

    当时,英殖民地政府为了阻止,郊区华人与森林中的共产党游击队接触,便将居住在郊外的华人聚居起来,成为现在的新村。

    林连登是在24岁时,从中国到马来西亚生活,他早期南渡时只是一名苦工,后来开始经商,从事农业丶园丘丶糖业丶米较丶酒厂等而致富。

    拉也路在国家独立前,名为连登路。

    他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丶提升双溪拉兰经济丶对华教更是慷慨捐献,虽然已经历逾百年,但双溪拉兰新村居民,依然铭记这名功臣。

    早期,在双溪拉兰新村外大街上的两排战前店屋,是林连登产业,而两排店屋中间道路名为“连登路”,在国家独立后被更改为拉也路。

    目前该路上的两排店屋有许多咖啡店,且都是大受欢迎的美食。

    双溪拉兰新村内,还保留着数间木屋。

    双溪拉兰新村村长张庆隆(49岁)指出,该村里共有200多户居民,以前村里只有华人居住,后来因年轻人到外坡工作后,把父母也接到外面居住,便把房子卖给友族。

    “目前新村居民当中华裔占90%,友族同胞占10%。”

    福德祠兼华人义山委员会会长林傌鸿指出,福德祠及中华学校是双溪拉兰最悠久历史,并保留到现在。

    他说,当地青年较早前曾成立义务消防队,并提供队员训练,但一直苦无资助,数年后就解散,相当可惜。

    福德祠也是当地地标之一,具有悠久历史,林傌鸿(左起)丶福德祠署理会长林青祥及张庆隆。

    报导/摄影:王伊敏

    ↓↓相关新闻↓↓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