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返大山腳市區與孟光繁忙的武拉必路旁,座落著一個寧靜純樸的華人新村;武拉必新村,在山腳處與大山毗鄰相望的這座村子已走過68年曆史,隱藏不少傳統好味道。
隻需找到村內武拉必小販中心飲食天堂,即可找到這些好味道,該中心擁有24個檔口,售賣包括福建麵、米台目、雲吞麵、白咖喱麵、早餐、咖啡茶水檔、爪哇面等等。
拍攝:羅健傑

由村民經營的食檔,稍有“年齡”的都傳2至3代,就連顧客也是“跨代”來光顧;本期《中國報》新村尋味,就由土生土長的前村長洪敦吉帶路,帶讀者一探這新村的傳統美食。
村內美食眾多,當中最特別的要數印度煎餅檔,近來也頻頻登上社交媒體平台廣傳。

雖說咖喱是印度煎餅的重要配角,但該檔煎餅更獨特的搭配法,是印度煎餅混與花生粉、砂糖一起吃,因而家喻戶曉,而更讓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該檔印裔檔主與華裔老婦一起經營,為村內一幅呈獻我國多元之美麗的畫面。

另外,新村內也包括經營最老的檔口,即至少有半世紀的三輪車咖喱麵,還有超過40年的傳統粿條湯。
民眾如要找到這些新村老味道的所在,隻需尋找新村內有關小販中心即可,而該小販中心,就位於武拉必新村的中心點,若沿著武拉必路到來,找到武拉必新村的牌樓後,轉入牌樓下的路口直行即可尋獲。
小販中心以早市為主,每天早上8時至9時迎來最多人潮,而每個檔口的小販是各自休息;該中心與武拉必有蓋籃球場、武拉必新村民眾會堂,位於同一地點,是新村人集中活動的地點。


印度煎餅搭配 花生粉砂糖
“在馬來西亞,隻有武拉必新村才能吃得到!”
記者採訪這檔印度煎餅的第一代業者巴瓦戴(69歲)時,對方如此自我介紹這獨一無二的搭配。

熱烘烘的印度煎餅,沾以花生粉和砂糖一起吃的吃法,相當少見,許多顧客都以它為早餐,更是不少人點它為餐桌額外加料的食物。
在以華人為主的新村內,經營超過40年,該印度煎餅檔的人氣相當高,一般週六、日都會見排隊人潮,因此顧客是受鼓勵自助方式領取食物,平日也有不少人站在檔口前。
一般上,香脆的印度煎餅會搭配香辣濃鬱的咖喱汁,或者選擇不辣的話可選擇白糖,但這檔口除了提供兩種咖喱汁選擇搭配外,還提供多了一種花生粉,根據村民食客,加入花生粉令煎餅更香,煎餅不油膩,趁熱吃口感更好,老少鹹宜。

華印裔一起經營 印度煎餅檔
印裔父子製作印度煎餅,已在檔口幫忙多年的華裔老婦陳清好(69歲),則在旁協助切片、分配給顧客和收錢。
巴瓦戴說,這是村裡唯一的印度煎餅,創意加入花生粉,主要因為老人家喜歡花生粉的味道,檔口在村裏經4度搬遷至現址經營多年,兒子馬仁(40歲)接手已10年,儘管如此,他偶爾會到檔口幫忙,檔口每逢週四休息。
早上一碗清甜下肚,粿條湯,是許多人開啟一天的早餐選擇。


同樣位於該小販中心內,經營有40多年的粿條湯,目前由第二代經營,這碗粿條湯以湯頭清甜著稱,搭配生菜、魚丸、魚餅、肉片,以豬油渣調味,由林巧珠從父親接手該檔,與丈夫一起賣的是早期新村的粿條湯味道。
這碗粿條湯不隻味道傳統,至今也堅持使用公雞碗和木筷。

老檔傳承古早味 必吃三輪車咖喱麵
三輪車咖喱麵作為村內年齡最老的檔口,完好的傳承了古早味。
早期,該檔口是在第5條路開檔,當年一碗咖喱麵才1分、5分錢至1令吉,直到後期才遷入小販中心經營,該檔也隨之邁入第三代,現由孫女陳麗燕(43歲)接手,並與丈夫黃友祥(44歲)一起經營。

此檔咖喱麵不論湯頭和配料都保持傳統做法,配料包括豬血、菜豆和豆卜,至於原本有的配料蛤,則因目前難以購獲而沒有加入碗中,其一大特點是加入了大量香噴噴的油蔥,搭配香濃咖喱湯頭,十足古早味,尋找古早味咖哩麵的顧客,更是會特此到來品嚐,也是許多遊子回鄉必吃美食。
陳麗燕說,其檔口一般是每逢週一休息,大日子會照常經營,其麵檔從早上7時30分便開始經營。

北馬慶典最盛大 大士爺金身 在武拉必新村製作
在英殖民政府與馬共對抗時代背景下設立的武拉必新村,後期發展未受忽略,逐步融入大山腳周邊發展,許多住宅區相繼在附近發展。


該村鄉管會委員洪敦吉(65歲,前村長)說,新村周遭發展前盡是園丘,起初隻有2條路口進出,後來受外圍帶動發展,人口增至約3000人。
“後期村內設有豆皮工廠,如今少了,而村民當年的經濟也以從事園丘為主。”
另外,大山腳埠眾盂蘭勝會作為北馬最盛大的慶典,其精緻的大士爺金身,就在武拉必新村裡製作。

此外,位於新村內的武拉必華小羽球場,是我國羽壇名將拿督威拉李宗偉小時候的訓練場地,其傳記電影“敗者為王”也曾到此取景。
洪敦吉補充,武拉必真君大帝古廟至今已有120年曆史,是村內最古老的華人廟宇。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