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羅士打26日訊)1.4公斤巨粽,成了樟崙市鎮的特色 ,是當地人和遊客必點的美食。
話說樟崙這個地方,位於全馬最北的小鎮,與泰國為鄰,是遊客必經之道。
攝影: 陳愛娣
樟崙沿途有錢幣兌換商店、傳統茶餐室,自助洗衣店等,在遊客和附近北大和玻州大學設立帶動下,當地商業活動蓬勃發展。
“新村呷好料”這回特別介紹位於樟崙老街場路口的一品正肉骨茶室粽子美食,業者吳秀樺製出大,中及小的粽子,是店內招牌美食之一。



就讀室內設計的少婦吳秀樺本身是一名“吃貨”,喜歡品嚐各種美食,也愛研究食材,其製出的特大肉粽,全年飄香,令人食指大動。

該店的粽子色味俱全,最小的粽子重約400克,是普通粽子的一倍;最大的粽子重約1.4公斤,適合一家大小同享。
現年38歲的吳秀樺接受《中國報》專訪時說,粽子內的餡料計有鹹蛋、栗子、香菰、豬肉、白眉豆、金瓜、臘腸及蝦米,而特大粽子則另加鮑魚、幹貝、燒肉、燒雞及叉燒等。
“我喜歡餡料多多的粽子,希望我的顧客可以吃到物超所值的食物,所以越做越大粒。”

她說,每逢在端午節或學校假期,及公共假期,許多識途老馬或食客到會到來品嚐。
店內掛著的粽子,計有400克(小粒)、900克(中)及大肉粽1.4公斤,份外吸睛,許多遊客都愛拎起來拍照。



業者切開肉粽,飽滿豐富,餡料按依層擺放,往往引起食客忍不住拍照上傳社交媒體。




祖母關在房間裹粽子
吳秀樺說,小時候,其祖母是關在房間裹粽子的,讓她覺得很神秘。
“這讓我不禁通過門縫,偷看祖母裹粽子。”
她說,後來,她決定向家婆林瑜庭拜師,學會了裹粽子,過後從顧客的回饋和給建議,精益求精,粽子也越裹越大。
她說,一些老顧客,例如來自印尼和泰國的老顧客,通過代購方式,購買大批肉粽回國。
“所以,接到訂單後,這批肉粽以冰凍方式保鮮。”
她感謝家人給予她的支持,尤其當她提議添購烤爐,自行燒烤燒肉、燒雞和叉燒,製作特大粽子和手工包時,家人二話不說直接買爐,這是讓她持續向前的動力。
樟崙是國內唯有高速公路穿越小鎮
樟崙位於吉打州北部,早期的馬泰關口是設在樟崙,在80年代初期,才北移10公裏外的黑木山。
育民華小董事長兼古邦巴素縣議員葉紹明說,樟崙名稱源自於泰語,意即大象跌倒。
他說,傳說古代的泰王騎著大象到泰南出巡時,那隻大象忽然跌倒,當地就處就因命名為樟崙。
他說,樟崙計有老街場新村和新街場新村, 街上居民多數從商,除了一般雜貨店和茶餐室之外、洋貨 橡膠店、錢幣兌換商店及自助洗衣店均有,可謂麻雀雖小,五髒俱全。
他說,不同的是,樟崙的年青人多數留在樟崙創業,有者承接祖業,都有不錯成就。
他說,該處的育民華小,約有321名,友族學生佔47%。
他說,樟崙居民除從商,也從事樹膠行業,而老街場新村因地勢低,在豪雨降臨多天後,就會發生突發水災。
80年代的南北大道工程建築,把樟崙舊有的路面提升為高速公路,而征用了幾乎所有新街場的店屋,巴士車站也隨之遷移。
大道竣工後,樟崙成了國內唯有高速公路穿過的小鎮,還是免收費的。
報導/攝影: 陳愛娣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