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內環保組織很早就警惕,砍伐森林後大規模進行單一種植的計劃,將影響森林生物的多樣性,最終導致整個自然生態一去不返。
盡管這類警惕發出無數次,社交媒體上也曾見村民丶原住民的抗議,但砍伐森林改為單一種植園的範圍,至今仍不斷擴大。
曆史告訴我們,隻要是“會生金蛋”的樹,人們看見潛在巨大的商機,便會一窩蜂大規模地栽種有關植物,過去有油棕樹丶橡膠樹大規模種植,如今是“果王”榴槤主宰種植市場。
早前,就有報導指勞勿縣樹林因大量種植榴槤丶過度開發,馬來虎漸失容身之所。當輸往國外的榴槤需求量不斷增大,對本地林區的開發也會加速。
常見或聽聞哪裏的園地或某某園主,開始將原本的種植和農作物清除,紛紛改種榴槤,不隻本地商人投資種榴槤,也有來自國外如中國的投資,更進一步推動榴槤種植。
榴槤海內外人氣高,栽種優質名種榴槤,可以賣得好價錢,資本和能力較好的園主,在生意穩定後繼續購地擴充,雖然這是自由市場,但在圖利與環境照顧上,始終要取得平衡點。
自然界萬物,運作有其規律,開發無度將物極必反,種植園和森林始終不同,有園主反駁外界的質疑時,更將單一種植解說為打造生態,其實大地森林之原始,何須人類打造?
森林經百萬年變化形成當前面貌,可謂大自然的精萃所在,人類開辟大規模種植的“人造森林”,動植物豐富及多樣性遠不及原始森林。
榴槤樹早期就存在這片大地上,它們身處於植物多樣性的森林裏,還不曾像近數十年來,被人類以係統化丶企業化丶大規模的集中栽種。
由於榴槤有價,因此許多園主丶企業要求政府,打造更完整的榴槤工業,政府在創造這一可觀收入之時,應該謹慎規劃,確保沒有出現無度開發的情況,或嚴重犧牲原始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