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北馬頭條】 疫下沒生意 成了眾矢的 光大勞板 喊無辜
(檳城19日訊)外籍人士搶灘又遇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在光大經營店鋪的本地業者,即要面對內憂又要解決外患,而持有執照合法經營的業者則大歎無辜,強調做生意各自為營並無故意與人惡性競爭。
檳州盈餘福利協會(Surplus)及穆斯林非政府組織,日前到光大抗議並移交備忘錄,要求檳州政府對付在州內做生意的外籍人士。

戴女士經營的雜貨鋪,由於貨品皆由緬甸進口,所以深受緬甸籍人士喜愛。

有許多外籍人士喜愛在周末到光大。

獲得市政廳執照的店鋪,才可以在光大營業。

不過,《中國報》記者日前走訪光大摩天大樓時,擁有合法執照的業者希望抗議的相關人士,先了解情況再發言,別輕易指控他們搶生意,而本地業者方面則出現不同說法,一是指控外籍店鋪搶走生意,二是受疫情影響,外勞或本地客都很少來光大,以致生意額大跌。
在光大2樓經營雜貨店的戴女士,其丈夫是緬甸籍,並已獲得大馬公民權。
她對抗議者行為感到不解,強調其生意雖是雜貨店,但以緬甸進口貨物為主,顧客也多是緬甸外勞。
“光大營業的多數店鋪,都是女人嫁給外籍丈夫,比如這店以我名字登記,執法單位無法取締我,我已申請營業準證,其他店鋪情況其實也大多相同。”
她說,外籍人士不允許在收銀台工作,因此,很多店鋪都需有本地人坐鎮,再加上光大有許多政府部門,市政廳也常來檢查是否有違法情況,所以業者聘請的也是合法外勞。
“抗議者不經營好生意,卻來投訴外勞做生意,試問沒合法執照如何開店?”
她希望,抗議人士先實地調查,而非輕率抗議,說競爭使生意下降。
以他人名義開店逃稅
另一邊廂,在光大底樓經營雜貨店逾20年的業者慕斯達發說,許多外勞以他人名義開店,以避免支付稅務,或不受執法單位對付。


“我希望政府可想出對策,並嚴厲執法維護本地人權益。”
他說,外籍人士在光大經營店鋪是約2、3年前逐漸增多,由於語言相通、國際相同等因素,外籍人士熱愛光顧同胞的店鋪。
“幾年前生意還能做,除了外國觀光客,外勞會購買零散物品,但他們開店後,我店裏生意受影響超過50%。”
他申述,這對本地業者極度不公平,因外勞無需支付稅務也無合法經營權,卻能隨心所欲經營自身生意,與本地人競爭分一杯羹。
“他們開設各類店鋪,幾乎涵蓋衣食住行,將原有顧客都搶走,加上肺炎疫情,客流量更是糟糕。”
他強調,持工作證的外勞應在本地打工,而非開設店鋪經營各式生意。
連周末也少人
光大2樓日常用品店職員陳女士坦言,外勞開店雖有使生意受影響,但該店營業額下降70%,是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使遊客止步。

即使是周六,光大內也有許多店鋪閘門深鎖。

外籍工人趁著周末,到店裏選購行李箱。

大門深鎖的店鋪外,貼著以緬甸字書寫的告示。
“外勞開設多是雜貨店,他們較常購買日常用品,但現在即使周末,外勞或者本地客都很少人來,且所面對的競爭,也不僅外勞,還有本地人。”
她說,競爭又遇疫情,目前生意已不大能維持。
光大底樓售賣行李的業者西蒂,其丈夫是外籍人士,她原在私人公司工作,但政府規定外籍人士不準開店,即使配偶是本地人,她因而才辭去工作,幫丈夫經營店鋪。
“即使聘請外勞做助手,我也會確保他們有工作證,同時也會向有關單位,循著合法途徑申請執照後才營業。”
她說,或許抗議者所說情況確實存在,但在她店鋪附近的業者大都是外籍人士,與本地人通婚取得資格後,才開始營業。
鄭來興:須定期執法
光大區州議員鄭來興說,外籍人士在光大經營店鋪問題由來已久,他已多次向市政廳及州議會提出此問題。

“有些外籍人士嫁娶本地配偶,他們獲得執照後就做生意,由於執照由本地配偶注冊,他們有時會去店裏協助,但生意還是由其丈夫或妻子在經營。”
他希望,移民局或市議會可定期檢查,看店鋪有無符合規格,沒有就應該采取行動。
“據觀察,在光大經營店鋪的外籍人士最近較少,有段時間當局嚴厲執法,就減少了一批’外籍店鋪’,管製令後又少掉一些,可能他們搬離光大,去不同的地方。”
他要求,有關執法單位需定期展開檢查,以協助解決本地業者們所面臨的問題。
報導:李琪雯
攝影:紀允賢
↓↓相關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