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檳州享受了100多天新冠肺炎綠州的日子,突然間破功出現第一宗確診病例,結果嚇死了檳州寶寶們。
行動管製令期間,也許大家都減少出門,所以即便有確診病例,被傳染的幾率低,因此很多人都展現了團結、博愛、送飯、送口罩,為前線人員打氣加油,社會頓時充滿了正能量和愛。不過,現在情況還會一樣嗎?
先說幾個新聞以外的小故事。
在檳州破蛋的隔天,一名行政議員“剛好”(該行政議員說行程一早安排)安排到隔離中心,為前線人員打氣給予鼓勵。坦白說,采訪的同行都對采訪地點很“感冒”,怎麽叫記者去高風險區。後來負責官員解釋了隔離中心的防疫程序後,大家才放下忐忑不安的心。
閒聊之下,知道有不少國外回來隔離者來自從高風險區歐美國家。在隔離中心的前線人員不怕?怕啊,但他說了一句“Tapi ,mereka orang kita!”(可是,他們是我們的人啊)當下,我懂得了前線人員是如何看待隔離者。
可是,民眾又如何看待前線人員?
在某私人醫院發生首宗“輸入”確診者後,島民的反應可說是異常激烈,應該是民眾擔心再一波的疫情爆發。在同一天,一名在該醫院上班的醫生跟我訴苦說,他們被歧視了。一些前線人員接到學校通知,“希望”暫時不讓他們孩子上學、送餐員不願送到醫院、電召車不願載病人到該醫院。
有一位同行也很擔心本身曾到疫區采訪的行蹤被發現,而影響了周邊人對其家人的眼光。
前線人員把民眾當“Orang Kita”,然而民眾有把前線人員當“Orang Kita嗎?”
原來,正能量的真正考驗是在“後行動管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