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我國因為《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而鬧出了許多風波,當然其中也包含政治因素,讓此事遲遲不能消退。
雖然政府最終決定不簽署該公約,但巫統及伊黨仍選擇為反公約而走上街頭進行和平請願。
許多巫裔擔心簽署了該公約後,會因此影響他們的特權,然而有些學者因此針對該公約而詳細了解了一番,認為該公約根本不會影響馬來特權,但因為巫裔不安的因素,讓他們還是無法接受這些說詞。
反對黨在選前為了阻止巫裔將票給予希盟,一直灌輸了許多行動黨會威脅到巫裔地位的言論,這多少都在他們心中埋下了一顆不安的種子。
因此,自從改朝換代後,許多巫裔就一直處於沒安全感的狀態,希盟一點點風吹草動都會刺激到他們的內心。
馬來諺語有這麼一句,不認識所以不相愛,雖然我國獨立已有61周年,各民族巫裔、華裔、印裔及原住民都在同一片土地上,生活了超過61年,但各族之間卻不甚了解彼此,大多仍與自己的民族互動較多,僅少數人的朋友,包含了各民族。
人們總會對自己不了解的事務感到恐懼,因此即使已闡明不會影響馬來特權,但因為恐懼,也因為不信任,再加上政治人物利用此事進行煽動,導致此事引起了很大風波。
種族煽動一直是政治人物喜愛用的手段,即使經過了那麼多年,但是種族課題依然是讓他們屢試不爽。
哈迪說,非巫裔應該要感恩巫裔讓他們來到馬來亞,這讓其他非巫裔對此感到憤怒。
首相則次次,以華裔作為槍靶,次次拿華裔作為例子,認為巫裔比不上華裔,加深巫裔對華裔的仇視。
這就好像一個母親次次對大兒子說,二兒子多麼地厲害,讓大兒子一次又一次地加深,對弟弟的仇視。
各族在同一個土地生活多年,理應不分彼此,種族也不該是一個課題,唯有加深民族之間的了解,我們才能擺脫被政治人物煽動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