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檳城消費人協會還未發文告揭發威北打昔牛汝莪一條主要河流的汙染情況前,當地的馬來村民早已向媒體做過無數次的投訴記者會。
村民很清楚,也目睹過,河流是怎樣被汙染,但顧及種族敏感,也加上沒有“專家”的鑒定,他們從未直接道出原由,點出“真凶”。
後來,檳消協發文重提此事,標題直接,直指汙染導因來自豬的排瀉物。
檳州政府也證實,Sungai Kereh確實被豬糞汙染了幾十年,該罰款的,已經罰款,然後呢?日複一日地,繼續用著原始的飼養模式,豬的糞便繼續不經過濾,直接排入河流內。
我問州政府能做什麽?官爺說,由於牽涉的部門太多,各有各做,並沒有統一的指令去針對排汙的養豬場采取行動,才會讓這種情況持續發生。
現在,我們至少知道是執法鬆散和單位之間“各有各做”的模式,讓汙染問題幾十年來無法解決,實際上他們如何各有各做,這就有待官爺去指證出來,糾正過來。
同時,也至少讓我們知道,馬來村民挑起這事,不存在種族課題。
盡管2016年的檳州的養豬法令將延至2020年1月1日落實,但並不意味著汙染就此結束;需知道,現代養豬法令設定很多條件,封閉飼養隻是其中一個,最難克服的還是零排汙這件事。
換言之,即使2020年之後,豬場逐步落實封閉飼養,但排汙的方式仍沒改過來,執法態度還是保持一樣的話,情況依舊。
2020年的事,到時再說,當下最重要的是,擴大及加強州環境事務的範圍與力度,讓他們有更大的權力去對付幾十年來冥頑不靈的養豬業者,而不隻是停留在執法單位和業者之間那種“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互惠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