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名保險從業員,上載至社交媒體的照片,遭不法分子盜用,在網絡行詐。
被騙子騙財的民眾,則在網上公開“騙子”的照片,因而保險從業員的多張照片,在各大吹水站傳開,甚至有人以1萬令吉,懸賞要找到“相中人”。
事主從今年1月得知遭人盜圖,但接近半年後,還有人認出事主就是被人網上討伐的“騙子”,讓事主還必須再費唇舌解釋一番,煩不勝煩。
當事人已報案了4次,至今也不見當局逮捕任何人,當事人只能自己在各帖子為自己辯解澄清。
保險從業員的案件,涉案者以售賣假信用卡,宣稱可以低價買卡,可刷巨額,誘騙網民彙款,之後再改買萬字貼士,一樣誘騙網民彙款。
詐騙分子的手法其實並不特別高招,奈何很多時候,受騙者欠缺分析能力而輕易上當。
採訪時,我和同行無奈笑言,若被盜用個人資料或照片的是重量級人物,如皇室成員或部長級人物,或言論引起種族和宗教不安,恐怕涉及者,即便是使用假戶頭留言發帖,警方也一定可在很短時間上門捉人。
這樣的案件,隻是冰山一角,從受害者提供的截圖,可以想象他承受的滋擾。
然而,當局執法的力度、速度和強度,並無法保護事主,更無法遏止類似盜用他人資訊行詐的風氣。
說實話,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被盜圖的受害者,但要避免自己成為網絡犯罪的直接或間接受害者,嚴謹管理自己的社交媒體賬號和內容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要謹慎篩選和核準朋友,也應避免張貼太多可以暴露自己個人資料的照片,或加明顯水印,此舉可以避免自己陷入不必要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