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26日訊)為了讓學生了解華裔先賢創校的艱辛,北海中華一校領先威省區其他華小,成立曆史文物館,目前尋求校友提供有曆史價值的文物,以豐富館藏。
該文物館是源自去年10月尾該校召開董事部會議,一名董事提議要讓下一代了解學校的曆史,就要有一個地方保存校史資料,因此文物館經過10個月的籌備,應運而生。
目前,文物館展示的資料,包括文字記載、珍貴照片、校鍾、打字機、電話等。該校將於10月1日為文物館開幕,同時也舉行智能一體機啟用儀式。


校長覃秋璿接受媒體聯訪時說,中華一校於1940年成立,前身是民眾小學,過後日本入侵,一度停辦,光複後複辦。
“隨後,民眾小學與育僑小學(中華總校)、新華小學(中華二校),以及後來的北賴中華三校,聯合一起;當時的董事部是四校合一,最早期的校長任雨農也曾在四校掌校過,這是前所未有。”

她說,值得一提是,當時任雨農校長是騎著腳車去四校巡視,如果能找到類似50年代的舊式腳車,歡迎送給文物館。四校於1958年合而複分。
覃秋璿說,事實上,很多學生並不知道當年先賢創校的艱辛,有了曆史文物館,將讓學生了解學校如何從木板建築變成鋼骨水泥。

她也與記者分享捐獻2萬令吉智能一體機給學校的校友林賜德,透過其胞弟分享給她的一段文字訊息。
“林賜德說:我會回想和幫忙母校,其實是很單純的,若沒有華小,今天我就不能講華語,在中國做生意,甚至融入當地的生活與社會;最重要是謝謝先賢。”

她強調,建設文物館的想法,其實也是很單純,就是希望學生飲水思源,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