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是雨季了,淹水似乎是意料中事,隻是不知水位會多高、水又會多久才退及淹水的次數。
這幾天頻頻下雨,大山腳居民叫苦連天。今天淹水,明天回家清理,哪裡知道後天又淹水,居民天天為淹水忙。
過去要發生水災情況,需要達到一定的降雨量,可是現在似乎不需要太龐大的降雨量,隻需要降雨量中等的長命雨,就足以導致水災了。
問題在哪裡?州政府給的答案,不是降雨量太多,就是遇到漲潮。事實如此嗎?難道過去沒有發生下雨適逢漲潮?如今的水災是天災還是人為居多?
在國陣中央政府時期,來到財政預算案季節,希盟州政府每年都會吵要治水計劃撥款,而且指發生水災就是因為中央沒有撥款來進行治水工程。然而,在希盟執政中央後的第二次財政預算案中,檳州並沒有獲得治水工程的撥款,還以為檳州終於脫離了水災的噩夢呢?
馬章武莫區州議員李凱倫在面子書上,寫了災民對頻頻發生水災的失望, 他也在面子書上促請有關單位正視該區水患問題。我比較好奇的是,馬章武莫區難道是第一次發生水患?李凱倫也不是該區的首屆州議員。他為該區治水工程爭取到什麽?翻看舊新聞,李凱倫已不是一次說要求當局探討水災的導因。
當首長說調漲門牌稅其中原因,是因為州政府每年耗資1700萬令吉提供免費巴士服務時,李凱倫為何不開口向首長要求治水工程,因為中央政府沒有治水工程撥款?
在沒有中央撥款情況下,李凱倫不妨和地方政府委員會主席佳日星一樣,支持南部填海計劃,因為佳日星說填海有助防範氣候變化。也許這樣,馬章武莫區就少了一個“氣候變化”水災因素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