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腳28日訊)說到大山腳聖安納教堂(St. Anne’s Church),一般人對它比較深刻的印象,是每年7月舉行的一年一度聖安納慶典活動。
但是,作為可追溯至1833年久遠年代的古老聖地,這裏擁有很豐富的曆史文化價值值得探索。
就在不久前,大山腳聖安納教堂於2002年啟用的新教堂,還獲得梵蒂岡天主教教廷批準,升格為全馬首座乙級宗座聖殿(Minor Basilica)。
(拍攝陳明堅)
聖殿(Basilica)是授予擁有特殊地位的大教堂,其中位於羅馬市的四座教堂,被授予特級宗座聖殿(Major Basilica)稱號,其它宗座聖殿為乙級宗座聖殿(Minor Basilica )。
這次就讓《中國報》帶領讀者走進這裏看一看,了解百年教堂的事跡。

外觀全白的舊教堂,以西方歌德式建築風格設計,給人一種充滿聖潔的感覺。


大山腳聖安納教堂位於居林路,老教堂依著山坡而建,新教堂則健在山腳下,聖地周圍被青翠綠木所包圍,環境優美神聖。
從大門進入這裏,首先,你會被一座建在小山坡上,外觀全白的教堂所吸引。這是一座建於1888年的舊教堂,采用歌德式建築風格,全白的教堂,凸顯聖潔。
跟著石階往山坡走上去,一路上,可以看到十字架造型的石碑,到了山頂,就是第一座聖安納小教堂的遺址,是1846年由巴黎外方傳教士阿道夫所建,很有曆史價值。




聖安納廣場是一座小型噴泉廣場,中央建有一座聖母瑪利亞與其母親聖安納雕像。

聖安納廣場周圍有14座耶穌受難過程的雕像。

在山坡下的則是宏偉壯觀的新教堂,它於1998年底興建,2002年啟用,但建築不采用西方歌德式設計,反而采用米南佳加保式設計,建築風格獨特。
新教堂前的聖安納廣場,是一座小型噴泉廣場,中央建有一座聖母瑪利亞與其母親聖安納雕像。
四周範圍內,則有14座耶穌受難過程的雕像,也就是教友們所稱的“苦路”,以紀念耶穌受難過程。
聖安納教堂入口處欄門,每天早上7時開放至下午7時。
雖是開放給民眾,但聖安納聖地是私人產業,並非休閑公共場所,且是祈禱念經、靜思、敬禮朝拜的場所,公眾、遊客或朝聖者,必須時刻保持嚴肅。


在教堂範圍內設有告示牌,讓信徒及民眾對聖地範圍內的各建築物,一目了然。
升格為聖殿 活動慶典更讓人期待
大山腳聖安納教堂是聞名全國的教堂,隨著升格為聖殿,其地位也更顯赫,未來舉辦的活動慶典,也更令人期待。
大山腳聖安納教堂最熱鬧的慶典,是每年7月舉行,為期10天的一年一度聖安娜慶典,來自全國各地甚至國外的信徒及遊客,都會湧入這裏祈禱朝聖。

一年一度的聖安納慶典遊行,吸引無數信徒及遊客參與。 (檔案照)

信徒手持白色蠟燭,在白色老教堂前或祈禱或還願,氣氛一片祥和。(檔案照)
最後一晚聖安納像遊行是慶典的最高潮,上萬信徒在晚上手持白色蠟燭,繞著舊教堂和新教堂參與彌撒,較後跟隨聖安納像遊行,壯觀又莊嚴。
最初典故可追溯至1833年
大山腳聖安納教堂,最初的典故可追溯至1833年,而法國傳教士阿道夫神父在1846年推動建設第一座小教堂,其基礎和基石仍保留在教堂後方的山上原址處。
1865年,法國傳教士梅斯特神父推動建設第2座小教堂,而有關建築的基石,就在當今的聖安納水泉後,由於教友人數增加,1888年法國傳教士蘇林神父,推動了興建更大的聖堂即居林路側外觀白色的教堂,也稱“老堂”。
然而,二戰後由於共產主義籠罩,英政府1948年宣布馬來亞進入緊急狀態,推行隔離管製,當年陳芳榮神父為讓受影響教友參與彌撒,而將鄧神父收購的土地興建了第二座聖堂即金星小學旁;位於老堂旁的“大堂”,則是第三座聖堂,由謝福華神父領導下於1998年底興建,2002年啟用。
報導/攝影:陳明堅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