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習爪夷字單元課題至今沒有平息下來,而教育部交由家長決定的方式,必然會讓吉打州相當多學校的董家協,陷入非常難為的窘境。
有一些人說,才3頁的爪夷字,沒什麽大不了,就如副部長的口吻,又不需要考試,也不需要寫。
吉打州有逾20所華小學生有逾5成是友族,而有4所華小,學生有9成都是友族,就想象一下,華裔為主的董事部,要如何去說服友族家長,而這些解釋又要如何確保,不會讓友族家長解讀為華人是種族主義。
要知道,在這個社交媒體異常強大的年代,隻要一些人稍有錯誤解釋,或一些人故意過度解讀,它都有可能變成,一個足以成為引起種族關係緊張的炸彈。
董總的立場乃是在捍衛華小的特征,然而張念群副部長則以家長有權力為孩子決定,為爪夷字單元護航。
“家長有權力為孩子選擇”,看似很有道理,但在張念群是否還記得,在較早時的電腦班和黑鞋白鞋課題上,教育部又否以如此民主的態度,給予家長投票選擇?
許多董事部為了保住華小,辦學出錢又出力,地方上找不到華裔學生來源,就只能靠友族來續命。
然而,爪夷字單元風波先例若一開,未來是否還有很多涉及華小特征的議題,是否就按照張念群副部長的那一句“由家長決定”。
很多人至今還看不透的是,爪夷字在這個課題中並不是最重要的,反而更改關注的是董事部主權。
華社必須謹記溫水煮青蛙的道理,家協就如“人民代議士”般可來可去,孩子畢業了,學校的未來發展就與家長幾乎不會有任何瓜葛,除非他們繼續擔任董事;然而董事部卻猶如一所學校的大家長般,是無論風雨都一直在原地守護著華小的根的一個機構。
但願那些由95%華裔選出的人民代議士,能正確向政府和盟黨,傳遞華社的心聲,即華社並非敵視爪夷字,而是捍衛董事部在華小的決策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