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從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最常聽到的就是要大家注意衛生,要注意洗手、要記得消毒、出門在外記得戴口罩、回到家要全身洗一遍等等。
在首相宣佈落實行動管製令後,更是一直呼籲大家留在家,菜買足需要的,沒事不要多出門,以減少受感染幾率。
可是在一開始,有一群體似乎被忽略了,就是流浪漢。
“四海為家”的流浪漢,不隻沒有住所,平時能有三餐溫飽就已經很好了,更不用說要照顧衛生問題。
病毒是不分男女、年齡、階層及背景,國家領導、平民百姓甚至是流浪漢,都有可能受到感染。
一般人若有任何不舒服會去看醫生,但流浪漢就算生病也不會主動去看醫生,平時是可以任由自己生病,再通過本身的免疫力去對抗病毒,然後痊愈,但在這非常時期,可以任由這樣的情況發生嗎?
早前,檳州行政議員彭文寶率隊展開“拯救流浪漢”行動,與各政府單位及非政府組織到光大一帶,為流浪漢測試體溫,然後安排一些無家可歸的流浪漢暫住愛心大廈,以監管他們,這是很好的做法,尤其在愛心大廈內還會有人教導他們如何保持衛生。
不過,這個行動必須要繼續下去,州內的流浪漢說多不多,但其實也不少,而且流浪漢在三餐都不能溫飽的情況下,又怎麽可能會注重衛生?
我們每天出街都要戴上口罩以防病毒,更何況是每天睡在街邊的流浪漢,他們其實也是高風險群體。
雖說政府能力也有限,但在這時期,預防是最重要,政府應該有完善的措施去關注流浪漢的問題。
在共同抗疫期間,我們不能落下任何群體,否則一旦疫在某群體爆發,後果是不堪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