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城4日訊)公巴海邊湧現百條死魚案,大馬漁業局證實,因有害藻類爆發,導致大量在魚排養殖場的魚隻,窒息死亡。
該局勸告所有養殖場業者,一旦發現魚隻出現反常情況,即將魚類暫時移往其他安全水域養殖。
“根據藻類先從霹靂海域爆發後,再蔓延至檳城海域情況來看,我們預測藻類爆發也會在吉打海域發生。”
該局呼籲吉打的魚排業者提高警惕,一旦發現海水顏色有異,或魚隻有反常變化,立刻投報該州漁業局。
大馬漁業局昨晚發文告說,近日在社交媒體所流傳的死魚照片,是從魚排養殖場漂流到檳州海域,以致檳數個地區海域受汙染。

水產研究所(FRI)、檳州漁業局及霹靂漁業局於5月29日,接獲霹靂瓜拉古樓、瓜拉牛拉和霹靂角頭魚排的魚隻死亡投報後,即展開調查。
根據水產研究所初步調查,當局在有關魚排的水域中,發現浮遊植物,也稱之有害藻類爆發。而每年在全世界的海域,都經常發生藻類爆發事件。

旋溝藻(Cochlodinium)是一種可引發紅潮的藻類浮遊植物,對許多魚類和貝殼類有毒,但對人類無害。
有害的藻類將分泌黏液或毒素,堵塞或破壞魚鰓組織,導致魚隻無法呼吸,窒息死亡。

養殖場的魚隻因藻類爆發而死亡,且在腐爛後漂流到檳城多個海域。

促依據SOP處理魚屍
大馬漁業局文告指出,當局調查後,發現這批死魚都是紅魚和鯧魚,並沒有任何海魚死亡。
該局勸請養殖場業者,不要隨意將死魚屍體扔到海中,因為魚隻屍體會讓浮遊植物吸收養分並生長,業者應根據已有的標準作業程序處理魚屍。
海魚會在藻類爆發時及時“逃生”,遊往沒藻華的水域,相比下養殖場魚隻則無法離開。
調查也發現,漁民在海中捕獲的魚獲仍屬多量,而海魚情況良好,一切受控。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