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政黨申請加入國盟,看到這個消息時,還真是被嚇了一跳。
因為在第14屆大選,國陣丟失政權後,民政黨退出國陣時,直言要打造“第三勢力”,監督當時的希盟政府。
在丹絨比艾補選時,甚至還以“第三勢力”的姿態上陣,硬撼國陣及希盟。
雖然最終以失敗告終,並也失去按櫃金,但該黨還是很有信心,認為經過上陣丹絨比艾補選,已經讓更多人認識該黨及“第三勢力”的理念。
“第三勢力”的理念是不錯,如果有關政黨是有一定的勢力及實力,尤其在需要簡單多數議席來組成政府時,“第三勢力”就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
但,如今的民政黨有能力嗎?
過去幾十年,民政黨確實有實力有能力,看檳城的發展就好,敦林蒼祐開闢了自由貿易區,吸引電子業的跨國公司到檳城設廠,才讓檳城有今日的成就。
但今日的民政黨,在國會及各州議會是全軍覆沒(除了早前加入的文冬州議員西華蘇巴馬廉),平時也未見有什麼監督的動作,除了發文告罵下州政府這就是“第三勢力”的製衡嗎?
話說回來,現實中的政治就是利益為先,民政黨沒有“籌碼”(議席),就連唯一上陣的補選也輸了按櫃金,國盟是否會打開大門迎接,還是個未知數。
不過,政治也有無限可能,任何時候都可以是朋友,也在任何時候都可以是敵人。
不想小人之心的覺得民政黨是為了官位,只能說,民政黨是為了有更好的平台及資源來為民服務。
這樣想,或許有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