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堡,是剛過的一週內,國內話題性最高的關鍵字,全拜這則“吃漢堡要付RM460”新聞所賜,大家對日常生活中各種聚餐的“消費製度”有了更深一層的討論。
話說,在一家五星級酒店裡的高級餐廳裡,一場8人出席的生日聚餐,其中一名男子點了88令吉的漢堡和一杯飲料,付賬時除了平除消費總額,還要幫女壽星付費460令吉。
此事被搬上社交媒體,經媒體報導後引起網民熱議,接著網戰掀起、商家瘋狂抽水打廣告、某方道歉,事件落幕。
參與討論的網民,很現實的衡量3679令吉的這一餐,有人提出疑問,事主與不太相識的人,原來也可豪華聚餐?原來疫情並不艱難,還是有人可以豪華消費?
也有人一針見血:若是關係非常要好的好朋友,不但沒問題,且一開始就懂彼此經濟能力,不會選高貴餐廳慶祝。
針對這點,還必須再現實一點捫心自問,你和他們是什麼關係?他們值得你花這筆錢,抽出寶貴時間?朋友的定義是什麼?
現代人應酬聚餐多,除了生日聚餐,還包括同事、同業新人舊人歡送會、聚餐,此外客戶邀約、他人升遷、同學敘舊,朋友的朋友(毫不相識)的聚餐或酒會。
有的在社媒上公告盡享豪華美食,私下卻是每月口袋要見底,繼續抱著“反正會輪到慶祝自己”心態,年複一年應邀。
究竟是甘當平攤費用的角色,還是為力證交友廣闊而合群?
朋友A君分享,他某次與妻子參與其朋友(不相識)的聚會,用餐完畢大夥兒等來等去,不願付費(感覺若隻付自己的又“難看”),A君隻好上前結賬,他以為大家事後會分擔,但大家作鳥獸散,沒替他分擔了。
此外,朋友B君也分享,某次參與一場生日聚會,點了一碗十餘令吉的麵吃,結果分攤壽星的食物,個人就得付80多令吉。
這兩人都說,他們自此都不再應酬這類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