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塑料袋要價1令吉,檳州政府要推動環保,也不該如此操之過急吧?
“無免費塑料袋運動”在今年1月1日開始,在全檳8類商業場所開跑,包括超級市場、霸級市場、百貨市場、便利店、快餐店、油站便利店、連鎖店及藥劑行。
州政府於去年開始宣揚這項運動,當時已有民眾反映有關塑料袋價格太高的問題,盡管有反對聲浪,該運動還是落實了。
今年初,再前往各大商場詢問民意,大部分的民眾還是持有一樣的意見,1令吉太高,認為原本征收的20仙就已剛剛好。
雖然明白州政府要推動環保概念的本意,但一個塑料袋征收如此高價,會不會反而造成民眾的負擔?
1令吉,對普通人來說,可能並沒有什麼;但對部分收入有限的中下階層的人士而言,乃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再來,20仙與1令吉的塑料袋,還是一樣的塑料袋,並非可分解塑料袋,也沒有真正解決塑料垃圾問題,那就根本隻是“治標不治本”。
對“無塑料袋運動”一直有個不解,就算每天出門帶環保袋,就算真的做到“零塑料”生活,在丟棄垃圾時,還是需要用到塑料袋,而平時沒有塑料袋,直到需要用時,才購買“垃圾袋”,這樣做真的有比較好?
與其推廣“無免費塑料袋運動”,還不如提倡自備餐盒打包,畢竟打包時所用到的塑料袋,往往比去任何商場、商店所用的塑料袋來得多,也很難重複使用。
宣揚環保,不應變成道德綁架,環保,更不應成為劫民的一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