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31日訊)連續兩年創下“零”華裔新生的本那牙益僑華小,這兩年來都是靠友族新生苦撐!
這所位於威北郊區的微型華小,今年共有7名巫裔新生入學,去年則有10名巫裔新生。
在這之前的2019年,該校仍有1名華裔新生及1名華裔轉校生報讀。
攝影:陳鋒全

該校不隻在錄取華裔新生面對嚴峻挑戰,學生總數也從去年50人減剩今年42人,其中華裔生僅12人,30人則是巫裔。
威北郊區共有5所華小,分別是瓜拉姆拉光育華小、本那牙益僑華小、峇東仙托新中華小、文蒙裏瑪農民華小及檳榔東海振華學校。

本那牙益僑華小董事長陳天祥受訪時說,該校友族生超越華裔生的現象,已經有4、5年了,由於郊區發展有限,年輕人外流,加上華裔人口老齡化,沒有小孩子,使到該校在招收華裔生方面,陷入困境。
“很多年前,我們曾出動客車到距離本那牙約3至4公裏的巴當孟加裏(Padang Benggali),載送學生前來就讀,當時一車可載約7、8人。”
他說,如今該區就像本那牙一樣,很多年輕華裔人口陸續遷出,往外界發展,面對這種苦無出路的情況,他無奈的說:我們也無能為力了。
他強調,教育強調的是有教無類,若友族家長要把孩子送來就讀,該校也不能拒收,畢竟有學生來源,好過沒有學生而被迫關閉學校。
“距離該校約4至5公裏的新中華小,華裔學生來源就比較穩定,因為新中有出動客車到甲拋峇底柏淡一帶,載送學生。”
多學一種語言 就多一個優勢
董事會總務李城輝指出,多學習一種語言,就有多一個優勢,這是友族家長把孩子送來華小就讀的最主要原因,證明他們對華校辦學有信心。

“來這裏求學的友族生,多數是住在本那牙或附近一帶。”
陳天祥補充,距離本那牙益僑華小最靠近的國小有2所,即本那牙國小和本那牙再也國小,約2公裏,但友族家長還是把華小視為首選,把孩子送來就讀。
孩子讀華校,很棒!

讓孩子在華小求學,是一件非常棒的事,因為不是所有巫裔子弟都願意在華校接受教育。
我是考量到孩子的未來,讓他們從小打好中文基礎,對將來的就業前景與發展,絕對有幫助。
兒子布德拉今年讀一年級,已經會講簡單中文,如“我要衝涼”、“我要吃飯”、“我要上廁所”、“早安”、“晚安”、“我要上學”、 “起立”、“行禮”、“再見”等,也會念一到二十的數字。
孩子的表弟,明年也會選擇在這裏就讀一年級。
家人都很支持

4名子女全都在華小接受教育,3個大的已經畢業,只剩下幼女仍在讀二年級。
感謝華小給予孩子奠定的基礎,讓15歲女兒和17歲兒子在升上中學後,能以中文與華裔同學溝通。
家人都很支持我們送孩子來華小就讀。
3女兒全送華小

我有3名女兒,分別讀一年級、二年級及四年級。
選擇讓孩子讀華校,是希望她們可以掌握到基本的華語,也可以學習如何與華裔同學相處、做朋友。
如今孩子在家也會說一些簡單的華語。
報導/攝影:陳鋒全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