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溪大年終於強化管製了,而這一次,是直接EMCO了整個工業區。
除了工業區,被強管的包括一家宰雞廠、宰雞廠的宿舍和2個住宅區。
然而,究竟為了幾間工廠爆發疫情,而將整個工業區強管,是否妥當?
以宰雞廠為例子,衛生部宣布有感染群,是6月12日,但卻在4日才強管,直至7月18日。
至於峇甲亞蘭工業區的感染群,第一個在6月17日就正式宣佈感染群,但此前坊間早傳有病例,但政府遲遲不行動,最終的行動,是5日開始強管至19日,此時工業區已有5個感染群。
然而,就因為數家工廠爆發感染群,最終整個工業區,76間廠商或公司,也還不包括在區內商業區的小商家。
老實說,政府遲遲不對付有大量確診的工廠,最終犧牲了整個工業區,我個人為這些有堅守防疫SOP的廠商覺得不值。
政府一直說經濟很重要,但在決定工廠是否強管,似乎動作太慢,也很優柔寡斷。
此外,所謂關閉了整個工業區,但政府並沒有進一步進行大型篩檢,最終這些住在強管區外,有爆發疫情工廠的外籍員工或本地員工,有更多的時間在外趴趴走,也繼續散播病毒。
正如雙溪大年早前有業者發動了休業抗疫,其實在複業之後,大家依然會回到原點,甚至可能會面對更嚴峻的局面。
工廠不開,沒有大型篩檢,這段期間,誰來擔保員工不私下聚會,不做違反SOP的事,工廠複業後,危機依然在。
2個星期後,無辜受牽連的業者,除了蒙受損失,可能還要面對新一波的染疫風險。
關工業區,究竟是防疫出路,還是死路,要關卻沒有要管,最終隻是關一個寂寞,毫無意義。
若政府真的關心人民在疫情的溫飽問題,應對付的違反SOP的人/廠商,而不是將奉公守法者,一起拖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