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溪大年2日訊)東南亞最古老的古吉打古跡遺產——雙溪峇都考古區,或將因為政府無力繼續展開研究工作和維護而消失?
曆史分子和當地居民希望政府能夠發展該曆史遺跡,也認為若研究工作若中止,此前的努力都不會帶來成果。
雙溪峇都遺址是在2009年被發現,被指曾在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17世紀,是個蓬勃發展的煉鐵文明地。
曆史分子努蒂妮說,若要繼續研究和維護,需要龐大的資金,但中央政府和州政府,並不重視這個古跡。
她說,這裡蘊藏了許多古人居住的遺跡,包括煉鐵區,商船港口和古港口行政處。

“在財政預算案中,財長宣佈撥款5000萬令吉作為維護佈秧穀和蘇丹阿都沙末建築物用途。”
“遺憾的是,雙溪峇都古跡的考古工作,可能無法再繼續下去。”
她說,許多方面包括國外團體,都對於能在這裡發現如此大型的古代煉鐵文明,並出口鐵塊到國外而深感驚歎,這裡煉鐵文明早在公元前788年就已開始。
“考古團隊在這裡找到了超過200萬個吹管(Tuyere),即古代煉鐵工業的重要工具。”
她說,政府必須更積極,有更周祥規劃發展古跡區,才不會讓它消失。
來自檳城理科大學的全球考古研究中心(PPAG)的隊伍,在中心主任拿督莫達賽丁自2009年展開考古工作後,已在97個遺址中的52個地點,發現祭拜、碼頭、碼頭行政區和煉鐵區。
該團隊也發現4至7個預計長約100尺的商船,估計已有2500年曆史,但至今仍埋在遺址的湖底。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