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幾個月下來,蔬菜漲價課題的議論從未停休,從巴刹小販顧客之間,到檳州議會上YB之間,大家為了想要壓下菜價,給出各種各樣建議。
有YB說,不如來推動鄰裏務農,讓每一個居民都能自己種蔬菜、自己吃,也有YB認為應落實回購機製,控制市場供需平衡、穩定貨品價錢;也有說,不如每個選區裡都來設立一座大型菜園,讓每個社區都有蔬菜自給自足,那就不用依賴中介和批發。
說到中介和批發,許多言論都將蔬菜漲價歸咎於中介和批發,蔬菜的供應鏈過長,中介、批發層次過多,導致從菜園到消費者手中,經過三手、五手後,菜價已是菜園價的好幾倍。
漲價、降價必有其因,筆者比較相信是供需使然,走一趟菜園就知道,原來疫情後經濟領域全面開放,需求激增,小販搶菜,菜園種不及,卻又碰上雨季雨水過多。
除了蔬菜因氣候而欠收、供不應求,影響菜農的還包括農藥、肥料暴漲,市場開放後需大量人力工作,但外勞因有更好的條件紛紛從菜園出走、“跳槽”到工業領域,菜園缺乏人手,外勞就變得珍稀,以上菜農提出的種種問題,才是YB們應真正擬策解決的問題,中介和批發是否存在胡亂漲價問題,就交給貿消部調查。
YB可以如何實際地解決菜農面對的問題?比如,有的菜園經常面對水患,那就撥款維修該菜園的排水係統,菜園缺乏人手,那就多推動鼓勵年輕人務農的計劃。
本地菜農普遍面對農耕設備的不足,曾有辣椒業者向筆者透露,本地已遠遠落後泰國,城區要推動城市農耕也不及新加坡,許多菜農仍以傳統方式種菜,無法保障蔬菜收成是最大的問題。
既然問題擺在眼前,政府就要想辦法向農業發達的台灣取經,讓本地菜農掌握先進的務農技術,隨著人口越來越多、土地越來越少,糧食供應會是檳州未來最大的考驗和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