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脚13日讯)威省市长拿督罗查里呼吁市民在自家庭院展开“自耕菜”,把厨余转化为堆肥种菜,并放眼2030年将家庭废料回收从现有26%提升至40%之余,也减少威省碳足迹。
“这40%厨余或24万6000吨的家庭废料,将可避免运往浮罗布隆垃圾场,减少(节省)547万令吉的倾倒费,减少碳足迹多达307.5公斤二氧化碳当量(CO2e),抑制全球暖化不超过摄氏1.5度。”

他说,自家庭院种菜也让市民有机会获得来自社区栽种的新鲜蔬菜,能让威省社区进入永续经营的管理状态。
他今日出席“在屋子庭院种菜”第二阶段活动时,这么说。
该活动由Continental公司赞助,首阶段于今年8月28日启动,150名活动参与者获提供20棵羊角豆树苗,以及1包28公升的混合土,20克蔬菜种子以及200克堆肥,展开自家栽种。
罗查里说,首阶段共150名市民参加在家里庭院种菜,市政厅遴选出20名兴趣较高的参与者,参与第二阶段活动,每人各获赠一个200公升容量的“堆肥种菜桶”。
“每个桶市价200令吉,获得这些桶的市民将获指导,实践把厨余化为肥料用于蔬菜耕种上。”
他希望,自家庭院种菜活动不只是公司、组织或活动形式上进行,而是每个人和每个家庭都能尝试实践,若每人都出一分力,威省可在2030年达到“碳中和”目标。
“威省市民可在屋子前后或旁边,阳台或屋顶,实践自家种菜,以迎合疫情新常态下的生活习惯转变。”

堆肥种菜桶 中央管子堆肥
罗查里说,把泥土填入堆肥种菜桶后,周边共42个洞口可播种蔬菜种子,而厨余如果皮、蔬菜,则投入桶中央的管子里进行堆肥,肥料会藉由管子旁边的孔洞渗出,供养管子周边的泥土,成为蔬菜的营养来源。
他建议,不要将塑料、纸巾等无法化为堆肥的物品,或会因腐烂产生难闻气味的鸡肉、鱼肚,投入堆肥管,尽管实际上达到一定热度时并不会有臭味,但建议初级接触者以蔬菜、果皮开始学习堆肥。

他也在场向媒体分享本身使用该桶栽种蔬菜的心得,有许多蔬菜都是很容易栽种,如羊角豆、苋菜等,唯栽种辣椒会是较具挑战性,因为辣椒本身很容易招惹病菌。
他说,威省目前有30个社区,投入参与槟州设下2030年要达到100个社区农业的计划。

↓↓其他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