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腳11日訊)早於七八十年代,家家戶戶在生活中幾乎與藤製品密不可分,藤椅、藤凳、藤筐、藤籃、藤掃帚、藤畚萁等等,在當年都是不可或缺的必需品。
但是,曾是家家戶戶必備的藤製品,已隨著時代洪流被其他塑料或銅鐵製品取代,從早年的生活必需品,到今日更多的是用來居家裝飾。
(拍攝:陳明堅)
隨著需求減少,本地藤製業也慢慢成為夕陽行業,懂得編織藤製品的藤藝師傅,也越來越少。
大山腳市區巴刹後,擁有逾50年曆史的裕盛藤竹店第三代傳人黃裕隆(60歲),是僅剩的藤藝師傅之一。
黃裕隆接受《中國報》訪問時說,其祖父最早是在檳島租屋經營竹藤店,年代已難以計算,傳至其父親後,於1970在大山腳市區巴刹後開店至今。



他說,本身從10多歲開始幫忙父親,記得小時候,還要踏腳車或騎摩哆,四處到大山腳各新村及甘榜,收取各種各樣的藤竹製品。
“以前工廠還沒這麼蓬勃,很多新村或甘榜的人,都是在家製作手工藤竹製品賺錢,我們就是到處去收取完成的藤竹製品回店,再外寄出售到怡保、太平、吉打一帶。”
他說,原本這間老店是由他父親、兩名哥哥及他經營,但3人相繼往生後,由他一人獨守這間老店也已有整10年。
黃裕隆從父親手中學習了製作藤畚萁、藤索及藤筐的藤藝,本身也從過去經驗累積中,學會了編織凳子。
裕盛藤竹店售賣各類藤竹製品,除一般日常生活會用到的藤製品,還有藤製捕魚器、鳥籠、竹蒸籠、藤製裝飾品等。該店周一至周六上午10時至下午6時營業。
父親傳拿手藤畚萁
黃裕隆說,父親最拿手的是製作藤畚萁。


他說,很久以前還沒有“雞公車”(獨輪車),在建築工地要盛砂石時,就要借助畚萁。
“很多年前就已沒有人在建築工地使用畚萁了,但一些蔥頭廠會使用畚萁篩選蔥頭,一些人則在鋤草時用來裝雜草,用途已經發生很大變化。”
他說,其父親也會製作竹製品,但工序比較麻煩,因此沒有傳承。
藤竹業90年代後期 漸沒落
藤竹業最輝煌時期是在70年代至90年代,但在90年代後期開始沒落,原因是塑料、銅鐵製品,開始取代了藤竹製品。


黃裕隆說,藤竹製品會割人;此外,塑料製品比起藤竹製品也更易於清洗,因此,很多人改為使用塑料製品。
他感歎說,在老一輩師傅往生後,本地出產的藤竹製品越來越少,包括大山腳。
他說,目前80%藤竹製品是進口,大部分來自中國及印尼,本地製作僅剩20%。
“在最輝煌時刻則相反,本地製作藤竹品占了80%,僅有20%來自中國。”
不勉強年輕人接班
找不到接班人,藤藝恐失傳!
黃裕隆說,由於不能賺錢,也不容易學習,製作過程手指會疼痛,也難免被割傷,年輕一代對藤藝沒有興趣。
“目前生活水準高,年輕人包括我本身的孩子,都對這一行沒有興趣。如果要講學習過程辛苦,一開始是難免,但對於熟能生巧後,就一點也不辛苦。”
對於沒有接班人,傳統手藝失傳,他對此雖然感到可惜,但也沒辦法,不能去勉強。
藤製品價格飆漲
因不準開發森林采藤,在原料少、成品少的情況下,導致藤製品價格貴,單從年頭至今,藤價就漲了30%。
黃裕隆說,製作藤製品的野藤,一般都是原住民進森林去采。以前在太平一帶也有人采藤,後來都是收購來自彭亨及柔佛的野藤。
“但是,由於禁止森林開發,如今已沒有野藤可以采。目前本地製作出產的藤製品,都是之前留下的原料,未來會不會獲準開放采藤,還是未知數。
他說,隨著藤製品價格高,一張本地製作的藤椅也要100令吉以上。
情有獨鍾者才會買
藤製品價格不菲,由於它已不再是這個時代的必需品,因此,隻有對此情有獨鍾的人,才會花錢購買,他們也會將之當作家庭裝飾。
此外,在社團舉辦活動如文化節上,也會用到藤竹製品。
黃裕隆說,他的顧客群有華人、馬來人,也有老人、年輕人。
“老人通常買藤椅、藤凳,年輕人則尋找稀奇古怪的藤製品,可以作為居家裝飾等。”
報導/攝影:陳明堅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