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脚18日讯)糖塔“染红”整个饼家生产线!
“牛去虎来”迎新岁,市面又见糖塔超吸睛,每年为了应付年初九福建人拜天公习俗,平时生产饼乾的饼家,早在一个月前就将生产线,从饼乾生产转为赶制糖塔。
拍摄:罗健杰

糖塔出货前摆满饼家,犹如“染红”整个厂房,非常讨喜,让人们对虎年更增添一丝盼望;虽然还未摆脱疫情,但随著各领域开放,拜天公几乎已恢复以往的需求。
在大山脚经营近半世纪的永泰香饼家,今年接获与去年一样的订单,主要供应本地、北马、吉隆坡和柔佛一带市场。
尽管百货通胀,糖塔原料也涨约5%至10%,但该饼家今日接受《中国报》访问时,决定不涨价,并以薄利多销方式卖糖塔。
该饼家东主王再春(68岁)与儿子王畛骢(40岁)、家人及工人,从去年12月中开始忙于糖塔制作至年除夕前一天,接著年初四至年初七,再赶制部分糖塔应市。
从外观上看,糖塔红粉精緻讨喜,原料也很简单:糖、水和颜料;但考究糖塔制作的是“功夫”。

“功夫”不到家,糖塔不是“软脚”软化,就是全塔布满小洞如“千疮百孔”,不美观。
王再春也是福建人,他在峇冬丁宜白手起家创办饼家,2000年迁至山脚镇,经营饼家48年,1985年看准市场投入生产糖塔至今。
尽管如此,生产过程并非一路顺遂,经历失败后再学习,累积经验,才掌握诀窍。
“火候很重要,若糖水煮得不够熟,制好的糖塔就会软化,全部就浪费了,不能卖给顾客;煮得太熟,就会布满小孔洞,不美观。”

粉红色为主流
主要负责糖塔制作的王畛骢说,粉红色糖塔需求量较高,但也有少数顾客特别订制白色的糖塔,完成后,会在上方点上红点。
“祭拜后的糖塔,有的民众会用来煮糖水。”
王再春希望糖塔传统行业,可以得到传承和延续,这也是与福建人息息相关的习俗文化,自古流传至今,若没有年轻人接手,恐怕就会被淘汰。
“糖塔若要依靠进口供应市场,并不太适合,无论海运或空运,糖塔受损风险高,因此还是需要在本地制作了,供应市场。”

供应或短缺
王畛骢指出,今年有数间饼家没生产糖塔,据知市场上会供不应求,其饼家由于需赶制原有的订单,加上生产有限,因此也接不了太多新订单。
“据了解,相关饼家同业是因为行动管制令期间外劳返国,人手短缺下,决定今年不制糖塔,但只要一间饼家没生产,市场上就少了数千套糖塔。”
他透露,糖塔的本钱并不贵,贵在工人的薪资,而糖塔是一门传统手工行业,这时代下也“买少见少”。
他说,永泰香饼家目前每日赶制约600套糖塔,最赶的时候也曾试过出货1000套,但工作时间也会从每日9小时拉长至约13小时,如此也会特别疲累。
此外,他说,早前中马发生大水灾,运输方面有受到水灾影响稍微延缓,但随著当地恢复后,糖塔的运输也恢复正常。



越拜越高 步步高升
王畛骢说,今年没有出现因节省而改买小糖塔,毕竟拜天公的糖塔只会是越买越高,或保持与去年一样高度。

他透露,糖塔尺寸介于7寸至22寸半,除了五寿、三寿造型的糖塔,也有双鱼、单鱼、大仙桃和小仙桃等,顾客依据各自喜好选购。
他说,早前开放跨州后,已有来自外坡的顾客到大山脚时,顺便上门购买糖塔回乡,因经运输南下后的价格,可能高出许多。
“除了批发给神料店,我们也有门市零售糖塔;不过,多数的顾客都是到神料店购买,并会要求店家搭配其他拜天公必备品一起买。”
糖塔原料涨价 自己不调涨
王畛骢说,白糖涨价5%,包装用的塑料袋每公斤涨约2令吉(约10%),尤其要运送至外坡的糖塔,单是包装方面,价格就要比糖塔本身贵,但因体恤民情,今年不调涨糖塔价格。
“糖塔要运输到外坡,需装塑料袋再装纸箱避免损坏。除了塑料袋,包装用的纸箱,一套12个纸箱的价格就涨逾10%,以前纸皮回收价20仙,现在也要60仙;因此,糖塔的原料和包装几乎样样涨。”
他说,首批货已于1月初运送至吉隆坡。
报导/摄影:罗健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