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4月1日起,我們正式進入地方性流行病過渡期,刹那間空間又活了起來。檳島又開始見令人煩躁的車龍、餐廳開始看到黑壓壓的人頭、飛機場開始見到飛機起飛下降、生活開始忙碌,病毒彷佛不再存在。經濟看似慢慢複甦了。
但是,當生活幾乎快回到正軌上時,我們都忘記了已經上了兩年網課學生的學習情況。不過曾經是民政黨候選人、曾經與前首長林冠英對薄公堂的盧界燊,今天以家長角度,提出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課題,而且也是正是時候開始對症下葯的課題。
他提問,孩子上了兩年網課,回到實體課堂時,多少個孩子能接軌?多少個孩子又脫軌?而脫軌了的孩子,如何把他們拉回學校軌道上?要知道,迷途的羔羊,若不及時拉回正途,就很快誤入歧途了。
教育部在疫情期間,除了配合疫情做出的調整政策外,並還沒看到任何針對疫情後學生學習方式而做的政策,有的僅是“減輕小學生書包重量“的新政策,這政策並非應付後疫情時代、學生學習脫軌問題的政策。
在行動管製令(MCO)期間,陪同孩子一起“上課”的家長,肯定對這個網課感觸良多,也是最了解上網課對孩子學習帶來的問題。要是有能力為孩子添購電腦來上網課的家長,都看到網課的“後遺症”,試問那些父母沒經濟能力準備電腦上網課的孩子,他們是否一早已經被排除在學習正軌上?
教育部若還沒意識到學生上網課兩年的後遺症,是時候開始行動咯。迷途的羔羊分分鍾就是未來社會問題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