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勞動節和開齋節一連5天連假,遊子返鄉返城歡慶久違的佳節,大家在南北大道上一路塞著回鄉,再一路塞著回城。
筆者身邊就有一名朋友,用了十多個小時才到達南馬的家鄉,回程亦是如此,結果一趟來回就用上2天時間,剩下3天顯得彌足珍貴。
跟家人和老友相聚敘舊的時間不夠用,因為這時候開車去到外面,餐飲店或商場處處人潮,吃要排隊等,找泊車位要多轉多圈,耗用不少時間。
有網民“攻頂”上金馬侖和雲頂,路況同樣是“駕到哪、就塞到哪”,一天寶貴的時間就這樣花在“塞”和“等”。
相比起十多年前佳節期間車流,路上車子明顯增多,這與人口增加息息相關;2020年有報導指我國截至2019年,全國共有3120輛各類交通工具,包括私人汽車、商用車、重型車輛和摩哆,平均2.25人擁有1輛私家車,整體數據也較2017年增加了302萬輛。
看看你居住的地區就好,每個家庭平均至少都有3、4輛車,當今雙薪家庭父母各自開車上班,孩子長大後需要用車買車,住宅區晚間或周六、日居民沒上班,放眼望去簡直就是“泊車場”。
因此,鄰裏就泊車問題爭執是見慣不怪,路上交通意外更是頻密發生,即使自己小心使得萬年船,也難保萬無一失。
筆者最近開車直路行駛,就被一輛摩哆突從左側路口衝出撞上望後鏡,騎士沒翻覆且還上前來不斷道歉,慶幸我們雙方毫發無損,倘若對方嚴重受傷,又是要耗時處理案件。
雖然意外有時是源自個人駕駛態度問題,但政府也應該時刻檢討道路安全與建設不足問題,比如路段照明不足,出路口視野被樹木、非法橫幅擋著。
政府既知道路上車輛增多,那麼改良加寬道路、解決瓶頸路段刻不容緩,塞車不隻是浪費時間,所謂時間就是金錢,工商運輸車輛在路上堵塞,也就等同於經濟面對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