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來已被物價高漲搞到“臉青青”的人,7月1日起,更加心驚驚。
走一趟巴刹,雞肉丶魚肉丶雞蛋丶蔬菜丶面粉丶食油等,統統漲;走一趟 小販中心,熟食不是漲50仙,就是漲1令吉;去買餅乾,一包“耳朵”餅漲幅竟然是1令吉,比一碗5令吉的面還要貴。
問小販又漲價啊,得來的回應是,“現在東西樣樣漲,成本漲”;宣布扁擔飯漲價1令吉的大馬穆斯林餐館業者協會說:“原料漲價,別無選擇。”
走一趟超市買日常用品,不論是吃的如水果丶罐頭丶面包丶快熟面,或用的如廁紙丶洗發水丶牙膏皆漲價。漲價原因,依舊是馬幣貶值丶成本漲價,貴來貴賣。
擔任“打擊通脹特工隊”主席的通訊及多媒體部長安努亞慕沙說,我國目前的通膨率為2.8%,在東南亞當中屬最低,與其他先進國相比,是非常低。
他還說:“這樣的情況下,我們表示感恩。”
可是,部長沒有說的是,先進國人民的收入,是比大馬人民高出了很多倍。
部長更沒有說的是,減輕人民的生活負擔,是政府本來就應該做的事,如果大多數人民被百貨漲價壓得喘不過氣,那作為政府內閣成員的一份,該做的事是反省與檢討。
又或則,減薪來顯示與人民共甘共苦,而不是又老調重彈,要人民“感恩”。
如果要“感恩”,應該是部長及政治人物要“感恩”人民很“寬容”,因為正是人民善良,才一直選出投機政客,讓他們有機會通過權鬥來當官。
然後,才有如農業及食品工業部第二副部長聶莫哈末查華威這類的官爺,在不少民眾叫苦連天時還能說:“對本地消費者而言,應該不是什麽大問題;其他國家的情況,或許比大馬更糟糕。”
副部長身邊的人可以告訴他一聲,UCSI一項民調顯示,1178名受訪國人中,六成人指工資不足以應付通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