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字不出頭,越來越多年輕人寧願當越堤族去賺新幣,幾年後再返馬創業,創業似乎變成一個潮流趨勢。
在工作上,我常接觸到年輕的企業家,網絡平台加快社會數碼化的進度,同時也讓年輕人有更多機會開拓商機。
創業在這個科技時代,變得比較容易,隻要有產品、有時間,再加上有點錢,基本上就可以開始一門生意。
有者甚至無需產品,隻要有概念、有想法,就可以創業,將自己的提案賣給有興趣的大企業,真正的靠腦力來賺錢。
電商無需實體店面,在營運成本上確實省了一筆巨大的開銷,然而電商卻要比實體店面商家,需要花上更多的精力來研究市場營銷方案,電子商務宣傳策略、品牌包裝、文案撰寫等。
談及品牌內容這塊,相信有接觸商業或正在經營生意的人,都不會陌生。
不管是任何產品,在推出市場前,商家都必須進行嚴謹的市場調研,為自己的產品進行品牌定位,再將具有吸引力、公信力的包裝形象展現在大眾面前。
我曾與某個健康飲品商家交流,論及她在初創時期,曾經“拿出”幾十萬令吉的產品,免費派發給普羅大眾去試喝。
這筆創業資金,對初創時期的“冒險者”而言,根本是一江春水向東流,資金及產品全部付諸流水。
商家為何願意付出這筆成本,最主要就是為了進行市場調研,了解市場需求及對產品的直觀感受,如此一來才能確保產品是以最優良的品質推出市場。
創業不易,尤其現在越來越多“創業家”的出現,讓相同類型產品的市場越來越狹隘,但很多時候,有了品牌,還需要更多內容(內涵)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