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北马头条】 大伯公庙浴火重生 蝙蝠 回来了 | 中國報 China Press
  • 首页
  • 告别式
  • 中国报 CPTV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今日北马头条】 大伯公庙浴火重生 蝙蝠 回来了

    (槟城11日讯)亚依淡升旗山蝙蝠洞大伯公庙,向来以“庙内有洞,洞内有庙”的奇观闻名当地,但随着今年3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庙宇在一夜之间化为废墟,而洞内的蝙蝠到底何去何从?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根据记载,蝙蝠洞的蝙蝠已与人类共存上百年,从初始几千只到现存60几只,它们从寺庙未建成之时就定居于此,期间曾因人为原因导致数量骤减,但后来几经发展变迁,它们也顽强坚持下来,并很好适应变更的环境。

    长期对亚依淡蝙蝠洞内的蝙蝠,进行研究及考察的理科大学动物学博士林李心,她自2019年至2020年,每个月都会定时(每10天一次)前往蝙蝠洞报到,间中受疫情影响暂停3个月观察。

    摄影:纪允贤

    蝙蝠洞早前有建筑物遮荫,洞穴内的能见度及亮度较低。 (档案照)

    她在接受《中国报》专访时指出,马来半岛有逾百品种蝙蝠,亚依淡升旗山蝙蝠洞的品种是黑须墓蝠(Taphozous melanopogon),约有51只至74只。

    她说,在祝融光临蝙蝠洞大伯公庙的当天早上(3月10日),仅剩29只,但洞穴里并未发现蝙蝠尸体,3月14日则发现蝙蝠数量回升至约40只。

    “每年的3月末至5月尾,为黑须墓蝠的繁殖期,据我观察,2019年共有6只蝙蝠宝宝诞生,2021年则提升至13只,但今年3月的火灾,令我不禁担心,栖息环境的骤变是否会影响蝙蝠繁殖,令人惊喜,今年尚有13只蝙蝠宝宝诞生,且已经平安成长。”

    采访当天(8月2日),林李心清点蝙蝠数量,共有51只蝙蝠,其中雄性蝙蝠共有11只,而雌性蝙蝠有40只,幼年蝙蝠则难以辨别。

    林李心(左)与其丈夫黄振明(右)早前曾在蝙蝠洞内设置仪器,以测量洞穴内的空气、环境温度、潮湿度等,但仪器在大火时已被熔坏。 (档案照)

    槟岛3黑须墓蝠据点

    林李心说,据她长期观察之下,在槟岛内发现3个黑须墓蝠的据点。

    “在马来半岛的逾百品种蝙蝠,其中以果蝠最为普遍,反之黑须墓蝠虽遍布于印度、南中国海等地,但关于黑须墓蝠的研究却比较少见。”

    亚依淡升旗山蝙蝠洞大伯公庙未发生火灾前的面貌,如今已不复存在。 (档案照)

    她说,自从在亚依淡升旗山蝙蝠洞发现蝙蝠踪影后,她开始持续观察,并通过蝙蝠尸体或排泄物,去确认蝙蝠品种,经过多番确认,证实蝙蝠洞内的皆是黑须墓蝠。

    黑须墓蝠,顾名思义,外表特征拥有黑须,但仅限于雄性蝙蝠,林李心说,另一有趣现像,一般上雄性蝙蝠都会在洞穴靠外处栖息,相信这群蝙蝠属于父系社会,雄性蝙蝠会主动担起保护雌性蝙蝠及蝙蝠宝宝的责任。

    雄性的黑须墓蝠,下巴处有一撮黑须,特征显著。

    蝙蝠洞黑须墓蝠 料是稻农好帮手

    居住于蝙蝠洞的这群黑须墓蝠,可能是稻农好帮手!

    林李心说,她早前曾与来自拉曼大学的硕士生曾国森,一起通过黑须墓蝠排遗物,来研究及了解蝙蝠的食物。

    她指出,他们采集蝙蝠的粪便并进行化验,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这些蝙蝠的主要食物为稻田里的害虫。

    火灾之后,蝙蝠数量慢慢回升,目前蝙蝠洞内有逾50只黑须墓蝠。

    “根据初步调查,不排除这些蝙蝠正是帮助稻农除害的小能手!”

    可惜的是,由于林李心并未有高端及精准的仪器,可监察及测量蝙蝠的觅食地点,只能合理推断这些蝙蝠,每天可能会飞向浮罗山背,甚至北海、吉打方向去觅食。

    “由于每个蝙蝠群体都有专属的声波,而我曾经采用测量声波的仪器,检测出黑须墓蝠晚上以高速飞出去后,就没有太快回来庙宇附近,一般上在庙宇附近检测到的蝙蝠,都不是黑须墓蝠。”

    林李心。

    大火前后 蝙蝠反应不大

    由于火灾之后,蝙蝠洞外的庙宇成了废墟,庙宇理事会在决议重建之后,也将烧毁的建筑物直接拆迁,导致阳光可以直射洞穴。

    林李心说,她原本担忧蝙蝠洞如此巨大的改变,会对蝙蝠的生活作息带来影响,或不再吸引蝙蝠回到蝙蝠洞。

    岂料,她指出,剩余的蝙蝠对环境改变并未有太大反应,而是选择在白天时躲到阴暗的石缝里休息,直至傍晚时分才飞到石壁上倒挂。

    白天时候,蝙蝠洞里的黑须墓蝠通常会倒挂在较为阴暗的石缝里。

    “我原本有一套测量洞穴气候的器材,但这些仪器在大火时因高温而被熔坏,所以目前无法有新数据来比较及证明,大火前后的环境改变。”

    她认为,蝙蝠洞内的这群黑须墓蝠不但适应能力强,也对蝙蝠洞很有归宿感,尽管外界有不少打扰,但蝙蝠依旧希望回到蝙蝠洞。

    她说,目前的蝙蝠数量与之前高峰时期相差约20只,但她估计这20只蝙蝠的存活率相当高,毕竟火灾发生于凌晨1时,属于蝙蝠在外活跃及觅食的时段,相信蝙蝠已成功逃生。

    大伯公庙拆迁之后,蝙蝠洞的亮度瞬间提高不少,阳光也可能会直射洞穴内。

    研究保育 未雨绸缪 未来方便复制迁移环境

    询及每个月持续观察及记录蝙蝠习性的目的,林李心指出,这些记录将有助于未来的保育工作,尤其是在有必要迁移之时,可以更为方便的复制出蝙蝠适居的环境。

    她说,我国目前重新安置(relocate)蝙蝠群的成功率为零,因此有朝一日,希望可以成功迁移蝙蝠。

    她指出,国内政府对蝙蝠研究、保育尚不太熟悉,尤其学术性研究需要获取更多经费,才能持续考察及专研,但国内相关的学术机构或基金会并不多,学者惟有依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取经费。

    “芙蓉曾有一宗案例,在校内发现蝙蝠踪迹,但附近的居民及家长频密投诉,校方被迫赶走这些蝙蝠,其中有一班学生,希望可以好好安顿蝙蝠,因此尝试自制蝙蝠屋,并利用渔网去捕捉或吸引蝙蝠入住。”

    她说,非常可惜的是,这些蝙蝠因害怕窜逃,而死在渔网之中,其他蝙蝠则眼见同伴被杀死而逃亡,后来成功逃出生天的蝙蝠四处逃亡,无法再追踪到它们的去向。

    报导:蔡凯盈
    摄影:纪允贤

    ↓↓精彩新闻↓↓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本網站有權刪除或封鎖任何具有性別歧視、人身攻擊、庸俗、詆毀或種族主義性質的留言和用戶;必須審核的留言,或將不會即時出現。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