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城9日訊)理科大學研究團隊成員沙裏夫指出,“檳城女人”骸骨的臉型的揭示是重要線索之一,表明在5000多年前,當時居住在瓜哥巴貝丘遺址,有兩個種族群體混合在一起。
他接受馬新社訪問時說,他說,根據“檳城女人”的臉,發現她是可能是混血或蒙古人種。

“我們希望州政府,可以將在該遺址發現,並已帶到荷蘭的另外41具骨骼帶回檳城,以進行研究。若能把在該遺址發現的骷髏帶回這裏,我們就能更多地了解,當時的史前人的群體和生活方式。”
他也說,團隊用了三四個月時間,包括在吉蘭丹醫院進行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才獲取在威北瓜哥巴貝丘遺址出土的女性骸骨面貌。

該團隊使用“法醫面部近似識別”(FFA)方法,重建她的面部特征。
沙裏夫透露,關於該骸骨面貌的期刊文章,於8月5日發表。
“這項研究及期刊,是由理科大學7位研究員,以該大學牙科科學中心的口腔頜面放射學教授為首。”

該女性骸骨是在5年前,在威北瓜哥巴貝丘遺址出土,是5000多年前“檳城女人”女性骼骨。
“檳城女人”的出土,是檳城考古界的一項重大發現與成就。
據考古人員根據骸骨驗證,死亡年齡為30至35歲之間),身高為150至152公分。據年代鑒定法顯示,該骼骨被埋葬於大約5700年前。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