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城13日訊)為中學老師的黃雁麗,以本身曾痛失孩子,及目前與7歲女兒抗癌的痛苦經曆寫成書,出版《那些癌童教會我的事》,希望以書慰籍也曾失去孩子,同時幫助及勉勵正與孩子抗癌的父母。
此書是述說勇敢母親與女兒並肩對抗癌魔,血淋淋的心路曆程,作者黃雁麗想透過本身經曆,去幫助更多與她一樣面對同樣命運的家庭,也普及大眾一些與兒童癌症的相關知識。

黃雁麗今午在其《那》新書發表會上指出,她和丈夫楊益茂曾失去一名女兒,如果長女還在,今年也10歲了。
她說,長女離世時年僅1歲,後來她鼓起勇氣走出來再次懷孕,然而腹中胎兒突失去心跳,醫生建議人工流產。
“痛失2名孩子的心情,不懂如何形容,比世界末日更糟糕。我和丈夫都痛不欲生。”

她說,她本以為後來上天同情她所經曆的2次人生最痛喪子之痛,終於給她“帶來”2個健康的女兒,即大妞和小妞(乳名)。
她指出,不料大妞在4歲那年,罹患血癌,讓她再次崩潰。
“我記得我第一次帶大妞去醫院進行化療時,心情很無助,情緒崩潰,不懂如何安排接下來的生活。”
本身也是博客的黃氏說,她在進出醫院癌童病房期間,也認識到一些有同樣經曆的癌童父母,彼此互相勉勵加油打氣。
“那段時期,最需要別人的陪伴,我相信其他癌童父母也如此,所以我想不如把痛苦經曆化為文字,成為一種精神上的陪伴與鼓勵,助他們度過最煎熬時期。”

黃雁麗:冀賣書賺錢捐給癌童父母
《那些癌童教會我的事》新書發表會成催淚大會,在場者無不被黃雁麗的堅強及勇敢所感動。
黃雁麗指出,此書由她自資出版,她希望能賺到一點錢,捐給檳城中央醫院的癌童家長。
她解釋說,雖然是政府醫院,但有一些費用政府並沒承擔,比如癌童化療期間回家休養時,需要租用氧氣輔助器,有關租金並不便宜。

她也說,她明白大家是想給予關心,但有時可能是二度傷害。
“在我失去長女時候,有人說我還年輕,可以再生一個,有者會問你還好嗎?”
她說,孩子是不能被取代的,失去孩子的痛,這輩子都不可能會好。
大馬兒童血液專科醫生楊曉玲說,她會協助作者將《那》送給癌童父母,以帶來正能量,克服癌魔。
她說,至於黃氏要進入病房陪伴其他家長的願望,隻要院長允許,就沒問題了。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