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20日訊)九皇爺誕慶典疫後複辦,巨型皇船、將軍馬及天公壇,老熟客訂單“滾滾來”!
這些做工精良的祭祀物件,出自北海峇眼拉浪一帶不起眼的木屋區一個小作坊,曾氏一家子手藝人默默耕耘超過40載。
攝影:黃意婷


隨著疫情放緩及九皇爺誕慶典複辦,曾氏一家應特定地區的鬥母宮要求,今年的訂單比起以往多了不少,即8艘18尺的大皇船及10艘10尺的小皇船。
曾氏紙紮業者曾玉華(74歲)接受《中國報》訪問時指出,去年的訂單,隻有1艘大船及3艘小船,因為去年熟客的宮廟小辦,儀式禮數卻不可少。

他說,今年的皇船訂單來自吉打4間鬥母宮、浮羅交怡、吉蘭丹及北海的鬥母宮,都是長期訂製皇船及九皇爺慶典紙紮用品的老客戶。
他說,吉礁默貢鬥母宮也是今年大艘皇船的買主,最大將軍馬,他們也有訂製。該宮曾一度要求訂製35尺大的皇船。

曾氏一家於農曆八月初一起,開工製作模型(骨架)。記者走訪時已是農曆八月廿二日,皇船船身已經做好,現階段為船身裝飾的拱門,進行裝飾,之後就可進行組裝,客戶們在慶典開始前幾天就來取走。

曾玉華說,起步決定成敗,比如製作皇船開始用竹條起模型時,就要為成品的塑形考慮,模型完美才能讓成品的皇船漂亮,其他的將軍馬及天公壇也一樣。


材料雖稀缺 幸準時開工
曾玉華說,今年面對的挑戰是製作模型的竹條及三夾板稀缺,相信是榴梿季,加上員工短缺的情況下,沒有人去砍竹子。

他的竹條材料,源自霹靂州,今年險些“有錢買無貨”,但幸好這些原料及時在農曆八月初一前抵達,雖然不多,但手上有多少原料就做多少模。

“之後這些原料慢慢送到家門,才可以一直順利作業到現在,可謂老天保佑。”
曾氏兄弟姐妹 繼承父業
曾氏一家有兄弟姐妹10人,繼承父親的紙紮工業,至今超過40年,默默為神明、逝者打造居室和交通工具,堪稱神靈的“建築師”。

他們除了每年九皇誕製作皇船、將軍馬、天公壇等,也有為喪府製作紙紮屋及紙紮人,農曆七月則接地方廟宇的單,製作大士爺金身。

記者當天走訪時,隻見曾玉華及其弟弟曾文章(60歲)、曾玉楷(53歲)及其他家人,分工合作皇船裝飾的部分,有些在搓和紙削竹條準備起模型、沾木薯粉泡的膠貼花及燈籠裝飾、製作紙紮侍從等。

曾文章說,他負責粘貼皇船拱門,泡的木薯粉膠要注意貼紙的滑面,還有泡膠幹時會否出現皺痕,因此泡膠的用量也會影響成品的美觀。

疫下訂單少 少有少做 不馬虎
自2020年爆發冠病疫情及政府實施行動管製令,各行各業遭受史無前例的衝擊,連帶慶典也不例外。這段期間,曾氏的訂單,也大幅度減少。
然而,秉持著對祖業的熱愛,即使訂單少了,他們也應宮廟的要求,按部就班製作。

他們身軀瘦削,眼神透露著對傳統手藝的堅定,長滿老繭的手,駕輕就熟的製作各種祭祀用品,在這40多年來如一日,默默耕耘。
“我們不辛苦,因為習慣了,除了在做手工,也是在幫神明辦事。”

報導/攝影:黃意婷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