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
搜索
簡
APP
主頁 > 今日北馬 > 威省

詐騙

手機

銀行

個人資料

密碼

文 文 文

【今日北馬頭條】 民眾防詐各出奇招 手機存密碼是大忌

(大山腳27日訊)民眾防詐“各出奇招”,最大禁忌是,在儲存

騙子詐取人民血汗錢從未停休,各式手法層出不窮,從疫情前的澳門騙局以誘導受害者彙款手段,到如今“魔高一丈”升級為竊取民眾、盜提存款,面對騙案猖獗、騙子無孔不入,民眾唯有各出奇招應對。

洪敦彬指,大部分人都有將密碼資料存放在手機記錄簿的習慣。

4名受訪民眾,有者把資金存放在非的儲蓄戶頭,有者堅持至今都不開通方便交易的網絡,隻用存折到辦事。

他們的共同點,不會為了方便而把存在,而是分別存放在實體簿子或腦子。盡管如此,4人都接過集團的來電,但都立即掛斷電話。

網絡時代極為便利的今天,騙子相對容易將“魔爪”伸向民眾,民眾應當自保,掌握最新詐騙手段防詐。

大山腳國會議員沈誌強的助理洪敦彬接受本報訪問時,分享一不願具名的網絡保安顧問訊息指,盜提騙案受害者也許並非近期,而是早於數個月前在網上不經意按下(接受)惡意軟件(Malware)或跟蹤Cookie。

“這讓受害者的資料外泄,騙子透過收集到的資料,鎖定目標,找出受害者的使用模式,複製資料到另一台上,如此就能看見受害者資料,包括當今許多人收存的記錄簿內容。”

他稱尚不理解的是,騙子既能掌握內容,何不選擇淩晨時分下手,卻偏要冒充執法機構致電受害者,分散其注意力再盜提?他由此推斷,保安方面也許存在騙子無法破解之處。

“其中一宗受騙個案的調查報告,與上述網絡保安顧問的說法吻合,即一次性(OTP)是發送至有效的設備上,而後者可能就是已被騙子複製的設備。”

洪敦彬分享網絡保安顧問的訊息指,受害者的手機可能已被騙子複製到另一台手機,手機內的資料因而遭到泄漏。
李佩佩至今仍保持隻用存折到銀行辦事的習慣。(受訪者提供)

不明網站 泄漏風險大

曾任職店職員的洪敦彬促請民眾,勿將儲存在,或用明白的代號記錄取代,也不要點擊不受承認的可疑網站,如賭博、遊戲等,這類一般會要求瀏覽者接受收集資料。

他個人而言,幾乎每周接獲2至3通不明來電,有冒充衛生部、內陸稅收局、郵政公司等,每通電話的故事開頭都不一樣,但最後都引導目標轉接至冒充的警員。

“冠病疫情及行動管製令實施前,澳門騙局手段偏多,我們就曾協助過一名被誘騙16萬令吉的老婦,但如今騙子已轉換新手段。”

他提醒,政府機構都是致函聯係民眾,不會打電話,隻要自己堅定沒做過不法之事,就不會被冒充執法機構的騙子所騙;最保障的方式是,關掉電話,親自赴一趟執法機構問清楚。

儲蓄放非戶頭

信托基金顧問陳清伊說,自己將大部分儲蓄存放在相關基金的儲蓄戶頭內,如動用需48小時才能彙入普通戶頭。

“隻留少部分資金放在普通戶頭,我有用信用卡以方便用於還貸,但有設下最低限額,唯沒用扣賬卡(Debit Card),因個人較擔心,畢竟常聽聞盜提案發生。”

她說,自己的現金交易和無線交易比率占半,因此還是會為了方便而使用一觸即通應用程式;不過,是有需要用到時,才會加值。

“我一律不下載、不點擊來曆不明的APP,或宣稱優惠折扣,避免被第三方收集,進而提高泄漏風險。”

她補充,個人把重要資料戶頭和寫在書內,並安全的收藏起來,不留任何相關資料。

注銷信用卡保資金

陳清伊說,本身去年在線上開會時,突然收到多則信用卡被扣賬的訊息,總共扣賬300多美元(約1300令吉),她當下立即致電投報及注銷信用卡,補上新卡後也迅速調查,最終自己得以保住資金。

“這經曆讓我更加警惕,其實政府方面必須加強保安,警方要認真看待網絡騙案猖獗,尤其騙子的戶頭有名有姓,也是活生生的人,為何不能采取行動?至今還逮不到騙子的說法,實在是說不過去。”

陳清伊將密碼簿子收藏在安全處。(受訪者提供)

她說,本身平均一個月會接到一通可疑來電,但懂得應對,相比之下,老人家被騙最痛心,因那往往是他們的老本,因此家人必須時常關心老人家,陪他們到辦事,勿讓單獨前往。

員工也要多留心到提款的老人家,多問幾句,有助防詐。”

保持用存折習慣

慈善組織工作者李佩佩說,本身沒使用扣賬卡和信用卡,至今仍保持從2002年念中六時,用存折到排隊登門辦事的習慣;同時也沒開通網上戶頭,所有不存在任何設備,隻記在腦中。

“這習慣起初純粹是為了控制開銷及儲蓄,但如今我會繼續這麼做,因以當今盜提案猖獗、科技罪犯大行其道,這樣做或許有助降低盜提的風險。”

李佩佩。

盡管如此,她也是會接到分子,以各種名堂來電,有內陸稅收局企圖騙錢,也有假扮朋友來電“連名帶姓”稱呼她後,企圖騙錢,但都被識破蓋電話。

她認為,資訊是防詐最佳防禦。

陳清伊的個人做法,不將密碼存在手機。

“社會上有許多受騙者,未必是因貪念上當,而是他們少接觸到相關資訊,面子書上也很少類似資訊,也少閱讀報章新聞,因此很容易被騙。”

技術員接多通可疑來電

技術人員黃俊奇(39歲)說,過去一兩年期間,接到5、6通可疑電話,包括冒充內陸稅收局以號碼撥打的來電,聽到轉接聲時,直接掛斷。

“當時,我認為自己不可能有稅務上的問題,就掛斷電話,而且政府機構也不會主動打電話來。”

他認同,對抗集團,“資訊就是最佳防禦”的說法,但也希望政府當局可以公布所有的手段,好讓民眾自我跟進及掌握最新的防詐知識。

報導/攝影:羅健傑

↓↓相關新聞↓↓

手機是大忌">

高興
高興
2
驚訝
驚訝
0
憤怒
憤怒
0
悲傷
悲傷
0
關懷
關懷
0

詐騙

手機

銀行

個人資料

密碼

相關文章

今日北馬頭條|接冒充詐騙來電應多互動多問 馮鉦桉:讓騙子露出馬腳

仙本那 5日遊 賣RM1099? 婦女連同17友人遭詐7500

假訂單詐騙公司17萬 51歲婦女控28罪

68歲女商人誤信涉毒 遭詐144萬 血本無歸

幼師網購下載軟件 手機遭遠程操控 6萬沒了

地方政府罰單要求掃描QR繳罰? 威省市議員:假的!

人氣瀏覽
Icon
本网站将存储和使用您的 Cookie 数据,以改善在我们网站上的体验。
同意
mywhe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