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30日讯)年轻人外流、人口老化,上课器材仍然是使用20台老旧而经常故障的电脑,威北农民华小董事会总务李俊杰问,“要郊区学校如何跟上市区的教育脚步?”
威北文蒙里玛稻田区唯一华小农民小学,该校除了面对厕所堵塞、水池爆裂、校舍部分木制结构遭到侵蚀问题外,学生也因雨季淹水而面对出入学校困难的问题。

李俊杰说,日前他走访市区小学,绝大多数设有精明教学系统,还有电脑科学综合教学室等,对比农民小学,硬体设施简直差太远。
“郊区学校常面对教育设备落伍问题,但不利于孩子的学习发展,导致他们升学后会比同龄层落后。”

李俊杰也是农民华小家协主席,他接受《中国报》访问时说,列出上述该校面对的问题,并坦言,只能一步步改进。
“去年11月,我们粉刷了学校围墙、电脑室、行政处、课室等,逐步改变及维修校舍基本设施。但眼下需要的,是为该校6间课室安装精明教学系统。”

农民华小属于微型华小及政府资助学校(半津贴),但政府拨款,但不足以提升学校硬体设施,因此李俊杰与家协及董事会,为了学校努力募款自救。
“董家协经常对外举办筹款,包括今年展开落发筹款运动,但效果不理想。”
农民华小创校至今已有超过70年历史,据传当时是当地稻农为了让后代学习知识,读书认字,故而自发办校,才有今日的小学。

该校今年只有73名学生,教职人员即校长、教师及书记则只有12名。
稻田区居民不到200户
文蒙里玛稻田区平均只有不到200户居民,由于年轻人外流,老一辈的人,只是守着祖先分派的地,尽力地耕作,一些田地后继地人,便任其荒芜。

文蒙里玛乡管委员会总务陆光龙说,当地的土地,都是由居民祖先依旧子孙的数量分派及分割,由于土地有限,种稻的收成无法与生活开销成正比,因此居民须出外打工维持收入。 ”

他举例,如果一户稻农有10英亩田地,若有10名孩子,每个人分1英亩,1年可收成两次,不过收成不甚理想。
“这几乎是稻农面对的问题,想必以后的稻米收成数量也渐渐地走下坡。”

他说,由于社会观念改变, 不再是所有家庭成员同住一屋檐下,也是当地人口老化的原因之一。
独立桥一带道路改善 没有带来方便
文蒙里玛稻田区内前往独立桥一带的道路,提升后因路面过于平坦,不少人总爱在当地飙摩哆!

78岁的稻农梁亚财告诉记者,该路段的分界岛U转过远,经常有不少摩哆骑士喜欢抬摩哆上分界岛“走捷径”,导致出现不少安全隐患。
“我们希望相关单位检视该道路的安全程度,这样才能避免有人在上述路段飙摩哆。”

他也说,该区路口原本有个大垃圾桶,自从道路提升后,垃圾桶便不知所终,导致居民的垃圾地处可丢。
文蒙里玛曾是过境关卡
根据当地农民的口耳相传的说法,在上世纪文蒙里玛(Bumbung Lima)是一个过境关卡,Bumbung Lima华文译为“五个屋顶”。
根据当地老农说法,当年哥打瓜拉姆达是一座皇城,往来赶集的人都会以牛车为代步、运货工具,经过关卡都要停驻一天办理签证,之后才通关。

而此建筑物的旧址,现已夷为平地,变成灌溉水稻的水闸闸门,也是关卡的另一个生命延续(放水入田)。
当地有座与吉打衔接的独立桥,老农说,该桥于1941年日军与英军抗战,为了断绝后路,英军炸毁此桥,之后重建,于1957年8月31日开幕启用,独立桥名字因此而来。
金螺泛滥 稻农头痛
如今泛滥的福寿螺(金螺)已成为稻农一项头痛的难题!
陆光龙说,福寿螺泛滥已不是一两天的事,普通农药根本无法减少福寿螺的数据,导致稻米收成受影响。
“稻农希望农业部官员,能够研究如何控制福寿螺的数量,以提升稻米产量。”

75岁的农药供应商李金洪说,稻农所使用的农药都由农业部批准,药效不比几十年前的有效,对于福寿螺来说一点杀伤力也没有,所以才导致福寿螺泛滥情况 。
报导、摄影:黄意婷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