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30日訊)年輕人外流、人口老化,上課器材仍然是使用20台老舊而經常故障的電腦,威北農民華小董事會總務李俊傑問,“要郊區學校如何跟上市區的教育腳步?”
威北文蒙裏瑪稻田區唯一華小農民小學,該校除了面對廁所堵塞、水池爆裂、校舍部分木製結構遭到侵蝕問題外,學生也因雨季淹水而面對出入學校困難的問題。

李俊傑說,日前他走訪市區小學,絕大多數設有精明教學係統,還有電腦科學綜合教學室等,對比農民小學,硬體設施簡直差太遠。
“郊區學校常面對教育設備落伍問題,但不利於孩子的學習發展,導致他們升學後會比同齡層落後。”

李俊傑也是農民華小家協主席,他接受《中國報》訪問時說,列出上述該校面對的問題,並坦言,只能一步步改進。
“去年11月,我們粉刷了學校圍牆、電腦室、行政處、課室等,逐步改變及維修校舍基本設施。但眼下需要的,是為該校6間課室安裝精明教學係統。”

農民華小屬於微型華小及政府資助學校(半津貼),但政府撥款,但不足以提升學校硬體設施,因此李俊傑與家協及董事會,為了學校努力募款自救。
“董家協經常對外舉辦籌款,包括今年展開落發籌款運動,但效果不理想。”
農民華小創校至今已有超過70年曆史,據傳當時是當地稻農為了讓後代學習知識,讀書認字,故而自發辦校,才有今日的小學。

該校今年隻有73名學生,教職人員即校長、教師及書記則隻有12名。
稻田區居民不到200戶
文蒙裏瑪稻田區平均隻有不到200戶居民,由於年輕人外流,老一輩的人,隻是守著祖先分派的地,盡力地耕作,一些田地後繼地人,便任其荒蕪。

文蒙裏瑪鄉管委員會總務陸光龍說,當地的土地,都是由居民祖先依舊子孫的數量分派及分割,由於土地有限,種稻的收成無法與生活開銷成正比,因此居民須出外打工維持收入。 ”

他舉例,如果一戶稻農有10英畝田地,若有10名孩子,每個人分1英畝,1年可收成兩次,不過收成不甚理想。
“這幾乎是稻農面對的問題,想必以後的稻米收成數量也漸漸地走下坡。”

他說,由於社會觀念改變, 不再是所有家庭成員同住一屋簷下,也是當地人口老化的原因之一。
獨立橋一帶道路改善 沒有帶來方便
文蒙裏瑪稻田區內前往獨立橋一帶的道路,提升後因路面過於平坦,不少人總愛在當地飆摩哆!

78歲的稻農梁亞財告訴記者,該路段的分界島U轉過遠,經常有不少摩哆騎士喜歡抬摩哆上分界島“走捷徑”,導致出現不少安全隱患。
“我們希望相關單位檢視該道路的安全程度,這樣才能避免有人在上述路段飆摩哆。”

他也說,該區路口原本有個大垃圾桶,自從道路提升後,垃圾桶便不知所終,導致居民的垃圾地處可丟。
文蒙裏瑪曾是過境關卡
根據當地農民的口耳相傳的說法,在上世紀文蒙裏瑪(Bumbung Lima)是一個過境關卡,Bumbung Lima華文譯為“五個屋頂”。
根據當地老農說法,當年哥打瓜拉姆達是一座皇城,往來趕集的人都會以牛車為代步、運貨工具,經過關卡都要停駐一天辦理簽證,之後才通關。

而此建築物的舊址,現已夷為平地,變成灌溉水稻的水閘閘門,也是關卡的另一個生命延續(放水入田)。
當地有座與吉打銜接的獨立橋,老農說,該橋於1941年日軍與英軍抗戰,為了斷絕後路,英軍炸毀此橋,之後重建,於1957年8月31日開幕啟用,獨立橋名字因此而來。
金螺泛濫 稻農頭痛
如今泛濫的福壽螺(金螺)已成為稻農一項頭痛的難題!
陸光龍說,福壽螺泛濫已不是一兩天的事,普通農藥根本無法減少福壽螺的數據,導致稻米收成受影響。
“稻農希望農業部官員,能夠研究如何控制福壽螺的數量,以提升稻米產量。”

75歲的農藥供應商李金洪說,稻農所使用的農藥都由農業部批準,藥效不比幾十年前的有效,對於福壽螺來說一點殺傷力也沒有,所以才導致福壽螺泛濫情況 。
報導、攝影:黃意婷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