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省市政廳上周公布明年度財政預算案,逾3億令吉的開銷之中,將幾乎三分之二的資金用於垃圾管理和治水。
即逾1億令吉,開銷於綠色發展與環境清潔項目(垃圾管理),其次是用近1億令吉,開銷於永續經營及宜居城市項目(地方治水)。
剩餘的開銷則分配在另外8個項目裏,除了以上2大最花錢項目之外,接下來耗費較多的是環境與安全3691萬令吉丶城市經濟更具競爭力2668萬令吉,及品質優良的基本設施2006萬令吉。
這份財政預算案主題命名為“宜居城市”,要打造宜居城市,必須同時解決垃圾丶水患,以及日益讓人苦惱的交通堵塞問題。
先提垃圾問題,市政廳到今天都還是不斷從溝渠挖出桌子丶椅子丶廣告牌丶花盆等大型垃圾阻塞排水,說明威省人亂丟垃圾習慣依舊,摩哆騎士轎車司機開窗拋垃圾惡習不改。
與其開銷龐大丶日複一日丶永無止境地處理垃圾,還不如從根本著手,擬定更為激進的減少垃圾製造措施,加倍嚴格執行資源循環,解決環境汙染問題刻不容緩。
疫情爆發前,提倡的家庭垃圾源頭分類措施,相信現已被擱置,彷佛已沒有家庭記得這措施,商場有許多市民願意花錢買塑料袋購物;筆者將塑料拿到資源站分類,才坐上車準備離開,就見有拾荒者到來翻找可獲利的資源。
結果,對方竟把筆者的塑料丟進大垃圾桶,這一幕實在令人氣憤。
至於治水,預算案中透露將撥款,提升威中安寧園及鄰近地區的排洪係統,在大山腳雖已有多項治水計劃進行如百利鎮丶心怡園和忠英園建好泵水站投入使用,但來臨季候風雨季才是真正考驗。
交通方面,有人比較過北海和大山腳的交通情況,大部分人公認大山腳是塞車之城,尤其宋萬慶路丶百利鎮路丶居林路丶阿爾瑪路丶武吉敏惹路,瓶頸路多年來視若無睹,這不是“宜居城市”該有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