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5屆大選已經結束,若要說本屆大選最大的遺珠,就是在雙溪毛糯國席敗選的凱裏,相信不會有人反對。
是凱裏不夠好嗎?答案是否定的,畢竟凱裏在擔任衛生部長期間的表現是有目共睹,就連無論是國陣支持者,或是敵對黨的支持者,沒有人會否認凱裏的能力。
否則,在大選期間就不會出現“投凱裏等於投紮希”這種以他人來攻擊候選人的情況,也不會出現“對不起凱裏,不是你不好,而是你入錯黨”的聲音。
說得白一點,凱裏不是輸在能力及魄力,而是輸在“投黨不投人”。
在投票前幾天遇到朋友,談起究竟應該“投黨”還是“投人”,得到的結論是,以長遠來說,應該是“投人”,而不是“投黨”。
為什麽呢?來說說原因。
選民若是傾向於選擇有能力的候選人,那各政黨為了勝選,肯定會派出賢人上陣,所以選出來的國州議員,肯定是能辦事,也能為選民服務的人。
所以,以長遠來說,若每次大選,大家派出的候選人都是有能力之人,選民就不需要在爛蘋果中選擇比較不爛的,而是在一堆鑽石中選出最閃亮的一顆。
不過,我國沿襲英國西敏寺製度,隻有在選舉中獲得過半支持的聯盟或政黨,才能組成政府,所以還是以政黨為基礎,沒有聯盟的小政黨及獨立人士是很難突圍,就算勝出,也會面對選邊站的情況。
要達到“選人不選黨”的情況,還需要一段很長的路程,隻希望,接下來的選舉,不會再出現遺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