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林5日訊)巴東色海國席投票日即將到來,隨著2名候選人棄選,如今該國席雖然還是四角戰,實際上已是希盟和國盟“一對一”的擂台戰,北馬掀起的馬來人海嘯和新首相效應,都對選情有著關鍵影響,國盟和希盟這場是五五波之戰,但國盟相信更占優勢。
本屆大選,吉玻兩州17個國席中,國盟共掃了16個席位,且都是以逾萬多數票狂勝,因此國盟對於巴東色海國席,是抱著誌在必得的決心,也透過車隊和摩哆隊等,展現大軍壓境的氣勢。
除了年輕馬來選民掀起的海嘯餘震,國陣與希盟合組政府、新首相安華效應,究竟會否被巫裔群體接受,也將在巴東色海國席選舉,一見真章。

國盟候選人拿督阿茲曼這次在競選期間,大部分行程都是走訪巫裔選民地區為主,似乎放棄華印票,專攻有把握的絕大多數的馬來票。
反觀希盟候選人莫哈末索菲,則是平均走訪華、印裔區和馬來區,一般相信,希盟主攻華、印裔選民選區,如獲得他們支持,隻需另外爭取約15%的巫裔選票,即可“過關”守土。

這個混合國席有13萬3776選民,巫裔選民佔多,高達62.34%,印裔19.3%、華裔17.64%,其他種族0.72%;其中18歲至20歲年輕選民,有1萬2053人,21歲至29歲高達3萬5636人。
以目前國盟在TikTok平台投放的競選廣告受歡迎程度來看,希盟要攻上述群體恐怕有難度。
希盟公正黨巴東色海國席候選人卡魯巴耶在原本投票日前3天不幸病逝後,選委會宣佈展延該議席選舉,11月24日重新接受候選人提名,定在12月7日投票。

六角戰變四角戰
該席重新提名後,一樣迎來六角戰,但隨著國陣、希盟合組中央政府,及民興黨加入,也使該席的多角戰變動,民興黨候選人峇克裏和國陣候選人拿督西華拉茲,先後宣布退出競選該席,讓路希盟候選人莫哈末索菲,直接對壘國盟候選人拿督阿茲曼。
目前,還競選該席的政黨,包括祖國行動陣線的土著權威黨候選人韓查,以及獨立人士阿南達,該席也從六角戰變成四角戰。
巴東色海國席從1974年開始,8屆大選都是由國陣成員黨馬華派候選人上陣當選,根據資料,曆屆馬華該席國會議員包括林建雲(2屆,1974年和1978年)、陳國輝(1屆,1982年)、周錦海(1屆,1986年)、林麗雲(2屆,1990年和1995年)、林美嬌(2屆,1999年和2004年)。
2008年起 希盟交印裔上陣
該席在2008年全國大選掀起的“政治海嘯”中,被競選的公正黨奪下,候選人哥巴拉克裏斯南當選,但他隨後在2011年成為獨立人士。自2008年起,有關混合區就交由印裔候選人上陣。
公正黨隨後在2013年全國大選派蘇仁德蘭守土,2018年大選交由卡魯巴耶上陣捍衛該席至今。
巴東色海國席(P017)是1國2州的選區,轄下州選區是麻不來(Merbau Pulas N33)及魯乃(Lunai N34);麻不來州議員為伊斯蘭黨的西蒂艾莎,值得一提是,原本是公正黨的魯乃區2屆(2013年及2018年至今)州議員阿茲曼,在2020年2月喜來登政變後加入土團黨,土團黨與伊斯蘭黨同在國盟旗幟下,這也意味著,國盟勢力一直都盤踞該地。

阿末紮希入閣影響選情
公正黨的卡魯巴耶雖在當地建立良好聲譽,但他的不幸逝世,以及後來希盟一度更換候選人、中央政府組成、官司纏身的國陣主席阿末紮希入閣任副首相等一連串變化,恐怕對選情帶來影響。
此外,儘管公正黨一開始是派卡魯巴耶上陣守土,唯對方病逝加上全國大選成績揭曉,發現席捲北馬的“馬來人海嘯”,相信希盟公正黨在策略上作出調整,一改曆屆派出印裔候選人上陣該席的做法,相信與國盟崛起及伊斯蘭黨橫掃吉打州國席有關,首次派出巫裔候選人,由來自雙溪大年的伊斯蘭法庭律師莫哈末索菲上陣。
希盟要靠華印票過關
國陣妥協退選巴東色海國席,讓路希盟“單挑”國盟,希盟的如意盤算是保住華、印票,再努力贏得馬來選票過關。

但據了解,國陣退選讓部分支持者和印裔選民感到不滿,當下可能會拒投希盟,一般推測若他們投情緒票,那麽獨立人士阿南達作為唯一的印裔,可能會獲得一些選票。
該席從一開始的六角戰,有3名印裔候選人(卡魯巴耶、西華拉茲、阿南達),如今只剩下阿南達一人。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