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
搜索
簡
APP
主頁 > 企業精英

【儒家典範】陳振輝與茶&壺相伴近30載 不厭倦望繼發揚茶藝

文 文 文

儒家典範

姓名:陳振輝
年齡: 59歲(出生於1963年)
簡介:祖籍廣東普寧,馬來西亞著名茶人,1990年從事茶葉行業至今逾30年,經常受邀主持茶與壺相關文化講座。
公司職位:
清涼茶坊業者
社團職位:
中國忻州茶文化協會顧問
檳州茶藝文化協會顧問

從單純喜歡喝茶和熱愛中華文化,讓年輕夫妻陳振輝和董淑寶毅然在“文化沙漠”的雙溪大年,創設了“清涼茶坊”,東主陳振輝也致力研究和探討茶藝文化,讓“潮州工夫泡”,再從大馬發揚光大,繼續傳承。

陳振輝
陳振輝

陳振輝,1963年出生於吉中雙溪拉蘭,中學畢業後,原在本地一家工廠任職,卻因為在吉隆坡和檳城接觸了茶館,就深深愛上,在1990年8月31日,毅然在雙溪大年斯裏德敏商業中心開設“清涼茶坊。”

陳振輝透過好茶共賞會,讓更多民眾學習泡茶和品茶。
陳振輝透過好茶共賞會,讓更多民眾學習泡茶和品茶。

2000年3月,清涼茶坊就遷移至聯青花園至今。

位於雙溪大年聯青花園的清涼茶坊。
位於雙溪大年聯青花園的清涼茶坊。

走過悠悠32載,清涼茶坊依然屹立在雙溪大年,但這些年其扮演不隻是茶館的角色,而是推動茶藝和其他中華藝術文化。

“我們舉辦過各種各樣的活動、講座、音樂會等等,而從早期也推動了各種中華文化學習班。”陳振輝說道。

“更多時候,我們本著對中華文化的熱愛和興趣去推動,有時候一些活動甚至是虧本,但看到出席人數時,內心還是開心的。”

在舊茶坊舉行的華樂欣賞會。
在舊茶坊舉行的華樂欣賞會。

陳振輝開茶館,但不隻是賣茶的茶商,他致力去探討茶文化,進行教育工作,包括探討大馬本地的茶文化。

他說,在開設茶坊之前,他也並不認識潮州工夫泡,但很多善士長輩,包括陳蕾士教授的指導分享,讓他受益良多,也更了解這工夫泡的理念和內涵,並讓他發願將這泡法的精髓傳承下去,和發揚光大。

已故陳蕾士教授傳授潮州工夫茶,右為陳振輝。
已故陳蕾士教授傳授潮州工夫茶,右為陳振輝。

他曾在1997年參與首屆中國五台山國際茶會,在會上講解了馬來西亞的“潮州工夫泡”的流傳和維持。

“那一次分享後,我才得知,原來潮州工夫泡已在潮州一帶,因為文化大革命等原因,出現斷層和失傳,反而在馬來西亞所保留的潮州工夫泡,是更正統的方法,因此也有很多人特來向我索取資料。”

陳振輝參與江南茶文化之旅,從接觸更多茶人,提升對茶藝的認識。
陳振輝參與江南茶文化之旅,從接觸更多茶人,提升對茶藝的認識。
1998年在杭州茶人之家,即席向中國茶人示範工夫茶。
1998年在杭州茶人之家,即席向中國茶人示範工夫茶。

#推動茶藝 中華文化之路 有苦有樂 也有滿滿感動

陳振輝分享指出,在推動茶藝和其他相關文化如華樂和書法等路上,或許也有面對冷嘲熱諷,但也有人是以各種方式來支持他們。

“如聞商盧佐燊,在90年代在斯裏德敏商業中西的舊地點開始,幾乎每個周會來一次,每次到來也都會點店裡最貴的茶,我心裡很感恩,也知道他是在支持我。”

“也曾有個外地客人坐了大半天,問我們為何開茶坊,我們說為了理想,但對方回應‘理想不能當飯吃’,離開前,對方留下一張名片,說有需要可以找他,但我們當時年輕也很倔強,故此也沒把名片留下,因此不知道他是誰,如今回想,或許是哪位客人,對我們表達支持的方式。”

“也有過外地客在我們營業初期,說我們的茶坊還賣各種食品,不像茶坊,但當時的雙溪大年,若隻是賣茶,恐怕撐不了多久,反而是因為有小食飲料,讓更多人走進來用餐,也與中國茶結緣。”

陳振輝說,如今過了30載,再回頭看看,多年來埋下的文化種子,也逐漸看到一些種子已發芽。

“無論是喝茶的人數和年齡層、華樂、書法、水墨畫等,開始有了新生代的崛起,文化的根,或多或少,可以透過這個承載著我們(夫妻)小小茶坊和茶館理想的因緣,在這個土地上繼續傳承和發揚。”

陳振輝在經營茶藝事業逾30載。
陳振輝在經營茶藝事業逾30載。

#潮州工夫泡 生活的藝術

陳振輝指出,茶藝在馬來西亞是在80年代後期流行,在此之前,絕大多數華族的日常中,所謂的喝茶就是一個大壺泡衝,就可以喝一整天。

“隻有少數的文人雅士,富賈商人的家裡,店裡,尚可以看到一些潮州工夫泡法的保持和流傳。”

他說,潮州工夫泡適合泡烏龍茶,尤其是福建北部的武夷山烏龍茶,也使用於安溪較重火的鐵觀音。

陳振輝指出,潮州人泡茶喝茶,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生活化了的藝術,器皿的要求也不一定是指定的“四寶”,一般隻要把家裡的小碗、中碗、大碗拿出來,即可開展工夫泡。

他說,相對於中國,馬來西亞因為有早期來自中國多個省縣的前輩,南來謀生並落地生根,在喝茶的習慣上,大馬土生土長的華裔子弟,不分籍貫,對各種茶類都更具包容和接受度更高,這也正符合馬來西亞社會多源流文化、背景的包容性特徵。

已故陳蕾士座上的傳統三件套茶具,加上南洋才有的擱茶杯,因為有5個客人,所有共有6個茶杯。
已故陳蕾士座上的傳統三件套茶具,加上南洋才有的擱茶杯,因為有5個客人,所有共有6個茶杯。
陳振輝向吉中中華工商會會長李孟壕,分享曾經刊登於茶藝書籍的文章。
陳振輝向吉中中華工商會會長李孟壕,分享曾經刊登於茶藝書籍的文章。

 

高興
高興
驚訝
驚訝
憤怒
憤怒
悲傷
悲傷
關懷
關懷
本网站将存储和使用您的 Cookie 数据,以改善在我们网站上的体验。
同意
mywheels
人氣瀏覽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