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腳10日訊)大山腳聖安納聖殿2019年獲梵蒂岡天主教教廷批準升格,因疫情在逾3年後於昨晚舉辦隆重的莊嚴宣告升格聖殿(Minor Basilica)彌撒儀式,國內外多名主教及許多信徒參與見證這曆史性的一刻。
這也是我國第一座乙級宗座聖殿,故對許多信徒而言,見證教堂升格聖殿的儀式難得一見;儀式全程以各語言進行,為時逾2小時。


彌撒儀式上,象征聖殿地位及與教皇聯係的宗座華蓋(Ombrellino)和宗座鈴(Tintinnabulum),移至聖安納聖殿祭台旁安置,當年領導興建有關教堂(老堂旁邊的大堂)的謝福華神父,以拉丁語和英語正式宣布升格聖殿。
聖安納教堂早於2019年9月5日獲梵蒂岡天主教教廷回函批準升級,但因疫情隔年爆發,升格聖殿儀式延後至昨晚,會上也網絡直播現場儀式,讓全球信徒也可參與。

這項莊重的宣告升格聖殿彌撒,由天主教新加坡教區總主教兼樞機(紅衣主教)吳成才主持。
此外,教廷駐馬來西亞大使沃伊切赫紮魯斯基總主教亦受邀出席,檳城教區主教拿督施恩天、副主教饒恒力神父及國內多地主教,及國外如新加坡、汶萊、印尼棉蘭、泰國、巴基斯坦、紐西蘭等國主教亦出席參與其盛。
除了天主教,各個宗教如基督教、錫克教等,也有派代表出席觀禮見證。
檳州首長曹觀友、大山腳國會議員兼財政部副部長沈誌強、峇眼國會議員林冠英、檳州旅遊委員會主席楊順興、武拉必區州議員王麗麗,亦出席觀禮。


提升大山腳知名度
曹觀友說,聖安納聖殿向來是馳名的天主教勝地,升格為聖殿將提升該教堂與大山腳的知名度。
楊順興則認為,該宗教聖地每年吸引無數海內外信徒到來朝聖,如今獲得梵蒂岡教廷升為聖殿,名氣會更加遠播,旅遊角度而言,符合檳州想要吸引更多國際遊客訪檳的目標。

他相信,聖安納教堂升格為聖殿,將能帶動本地旅遊經濟和生意。
大山腳國會議員兼財政部副部長沈誌強對聖安納教堂升格為聖殿,感到驕傲,尤其該教堂在大山腳已擁有177年曆史,聖殿認證不隻代表天主教,也代表了大山腳人,一舉提升大山腳在全國、全世界的知名度。
推動地方經濟
沈誌強說,政府扮演推動力量的角色,包括提升交通、公共基礎設備,同時鼓勵民間組織如大山腳之友、五大鄉團辦活動,自然而然整個市場就會吸引私人界商家加入。
“我成為國會議員過後,我的策略就是要帶動大山腳的曆史、文化、美食,若隻有政府努力也推動不了,因此需民間團體合作,如每年主辦文化節,及推介幾個比較有名的慶典如聖安納慶典、大山腳盂蘭勝會等。”
他說,經推動後,商家看見市場上有商機,自然就會進駐,比如大山腳市區最近也有幾間新的咖啡店,如星巴克也進駐大山腳市區了,這個市場看到此地的機會。

地位更顯赫
大山腳聖安納教堂於2019年,獲批準升格為聖殿時,饒恒力神父當時指,該堂於2002年啟用的聖堂,由於符合升級聖殿的特定條件,故在該年初向梵蒂岡提出申請,隨後獲批。
根據資料,天主教堂,可分為教堂(Chapel)、聖堂(Church)及聖殿(Basilica)。
聖殿,是授予擁有特殊地位的大教堂,其中位於羅馬市的4座教堂,被授予特級宗座聖殿(Major Basilica)稱號,其他宗座聖殿為乙級宗座聖殿(Minor Basilica)。
大山腳聖安納聖殿是聞名全國及海外的教堂,隨著升格為聖殿,其地位也更顯赫。
每年一度最熱鬧的慶典,就是每年7月舉行為期10天的聖安納慶典,來自全國各地甚至國外的信徒及遊客,都會湧入這裏祈禱朝聖。

可追溯至1833年
大山腳聖安納教堂,最初的典故可追溯至1833年,而法國傳教士阿道夫神父在1846年推動建設第一座小教堂,其基礎和基石仍保留在教堂後方的山上原址處。
1865年,法國傳教士梅斯特神父推動建設第2座小教堂,而有關建築的基石,就在當今的聖安納水泉後,由於教友人數增加,1888年法國傳教士蘇林神父,推動了興建更大的聖堂即居林路側外觀白色的教堂,也稱“老堂”。
然而,二戰後由於共產主義籠罩,英政府1948年宣布馬來亞進入緊急狀態,推行隔離管製,當年陳芳榮神父為讓受影響教友參與彌撒,而將鄧神父收購的土地興建了第二座聖堂即金星小學旁;位於老堂旁的“大堂”,則是第三座聖堂,由謝福華神父領導下於1998年底興建,2002年啟用。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