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部長拉菲茲早前批評一些餐館和茶室,在原材料降價後,卻還不肯將食物和飲料的價格調低,讓人民感到不滿。
這番言論似乎是為了人民發聲,也是大部分人民都喜歡聽到的言論,也證明有政治人物能夠理解平民所面對的“百物漲價”的情況,設身處地的為平民著想。
但前提是,若拉菲茲是反對黨,那他這番言論就發表得很合適,還可以為百姓發聲,向政府施壓,要求政府采取行動來協助或援助人民。
但,拉菲茲如今已身為政府的一員,不單是內閣成員,更是負責國內經濟的經濟部長,如此批評餐飲業者,說出這種大家都知道的言論,就顯得好笑了。
拉菲茲所說的,都是大家每天都在面對的情況,可以說是大家都已經非常清楚的事情,但部長說了出來又如何,能否讓現在的情況有改變?
熟食業者們在受訪時,都表明過去已有很多商品的價格多次漲價,如今僅有少許原材料微降價,因此總成本仍高,才無法調降食物價格。
早前針對“馬幣彙率走高”課題采訪一些商家時,也被商家“上了一課”,商家表明,在經濟貿易領域內,並不是“1+1=2”那麽簡單,不是“馬幣漲,進口商品就降價”,而是還要涵蓋很多因素,如市場的供應與需求量,以及運輸費等。
所以,以餐館和茶室業者情況來看,算一些原材料降價,卻還有其他成本並沒有“降價”,例如每年調漲的租金,以及在聘請員工方面,需要遵守在去年落實的1500令吉最低薪金製等,這些都是業者所要面對的成本。
所以,部長沒必要再發表大家都已經知道的事情,部長應該做的,就是體恤百姓的處境,然後製定政策或措施,來降低百姓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