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省市政廳上周舉行“以鼠換錢”覺醒活動,民眾每捕獲一隻老鼠可獲3令吉,但設在大山腳市區巴刹的老鼠收集站,卻在活動首日冷清清。
許多巴刹販商等記者到場了解活動反應時,才得知這項活動,由於沒有特別購買老鼠籠捉老鼠,故當日到了近中午12時才有民眾拿來捕獲的2丶3隻老鼠換錢,反應相當冷淡。
販商們聽到“老鼠”後,一臉提不起勁的說,“巴刹有老鼠很正常啦!”。他們並非因為3令吉錢太少,而是對老鼠的存在已感麻木,除非老鼠不斷來犯,頻密大量啃食破壞貨物才會捉鼠,驅鼠也隻是“掃門前雪”,老鼠爬出店外後就不關己事。
由於巴刹空間大丶四通八達,溝渠丶暗涵多,環境潮濕丶地面肮髒,老鼠可輕易入侵丶躲藏入住,漸漸也對人類的存在“習以為常”,不隻在幽暗的溝渠裏爬動,有時光天化日下也大膽出現。
人們普遍對巴刹有老鼠見慣不怪,瞥見鼠蹤也不以為然,是因為巴刹髒兮兮的環境,理所當然就有老鼠在;但若在冷氣餐廳裏,卻又是另一回事。
筆者不久前出席一場設在冷氣餐廳裏的宴會,宴會進行至半,有賓客突見“鼠蹤”。
老鼠這邊廂竄逃到紅布遮掩的餐桌下,司儀那邊廂在台上致詞時突然尖叫一聲,原來老鼠已跑到司儀腳下,當晚餐桌上的佳肴瞬間變得索然無味,心情已大受影響,吃什麽都感到惡心。
其實,不論是巴刹或餐廳,都應該保持環境高度清潔丶衛生及乾燥,畢竟都同樣是售賣食物及食品的場所,沒理由餐廳不容許老鼠屎出現,而巴刹卻可以允許四處皆有老鼠屎。
要讓一個地區“零”老鼠,也不是舉辦為期幾天的以鼠換錢活動就能達到目標,需知巴刹的衛生整潔沒有大躍進的改進,主要是因為小販們的作業方式並沒有妥善處理垃圾和汙水,整個環境髒兮兮,又難以合作肩負照顧整潔的責任,老鼠自然找上門。